历史

诸葛亮六出祁山是自强不息,还是不可而为?

  古往今来,人们一直把《三国演义》中的“三绝”之一诸葛亮(诸葛亮为智绝,曹操为奸绝,关羽为义绝)当成智慧的化身,因此,凡是诸葛亮所做的事都认为是明智的。例如,人们总是喜欢把六出祁山的这件事,看成是诸葛亮自强不息的表现而大加赞赏。然而,也有人对诸葛亮六出祁山这件事持不同的看法,认为这是“知其不可而为之”,因此,是一种很不明智的行为。那么,诸葛亮六出祁山到底是不是明智之举呢?

  一、诸葛亮六出祁山的故事

  诸葛亮平定南方,班师回囯不久,魏主曹丕死,孺子曹睿继位。诸葛亮上《出师表》一遒,于建兴五年出师伐魏。起初,蜀军接连取胜。后因魏主重新起用司马懿,司马懿及时擒获孟达,夺取街亭,使诸葛亮第一次伐魏失败。

  建兴六年,魏都督曹休被东吴打败,诸葛亮又上《出师表》一遒,起兵30万再次伐魏。姜维用诈降之计,打败曹真。魏主用司马懿坚守不出之计,拖住蜀军。诸葛亮因军中无粮,只得主动退回。

  建兴七年,诸葛亮得知把守陈仓的魏将郝昭病重,便暗中出兵袭取了陈仓,接着又袭取了散关。魏主曹睿急忙封司马懿为大都督,进兵祁山。司马懿欲偷袭蜀兵大寨,因孔明早有提防,魏兵大败而归。这时诸葛亮听说张苞身死,昏绝于地,卧病不起,只得退兵回成都养病。

  建兴八年,魏将曹真与司马懿引兵40万来取汉中。当时天降大雨,平地水深三尺,魏兵不得进。天晴之后,诸葛亮追袭魏兵,大破曹真。诸葛亮又与司马懿斗阵,司马懿败阵后坚守不出。都尉苟安解送稂草误期,被诸葛亮责罚,苟安怀恨投降司马懿,司马懿派他到成都布散流言。后主疑心,下诏宣回诸葛亮。

  建兴九年,诸葛亮将蜀兵分为两班,轮流出师伐魏。诸葛亮因粮草不足,欲割陇上之麦,见魏军早已提备,便妆神叩退司马懿,尽割陇上小麦。诸葛亮接连击退了包围卤城的魏兵,粉碎了偷袭剑阁的诡计。这时李严有书告急,说东吴欲起兵攻蜀。诸葛亮急忙退回西川。

  建兴13年,诸葛亮又发兵30万,五路出祁山。在渭水打了败仗,损失了万佘人。诸葛亮只得请东吴出兵攻魏。诸葛亮用计将司马懿父子诱入上方谷,哪知天降大雨,浇灭了熊熊烈火,使走投无路司马懿父子得以逃脱。

  司马懿从此坚守不出。诸葛亮听说东吴兵败,不觉昏倒于地,不夂,便病死军中。蜀兵全部退回。(见第九十一回至一百四回)

  二、是自强不息,还是不可而为

  人称《三国演义》中的三个入物为“三绝即称诸葛亮为智绝,称曹操为奸绝,称关羽为义绝。在这绝”之中,以请葛亮的智绝为第一。在《三国演义》中,表现诸葛亮智慧的主要有三项活动,一是赤壁之战与周瑜斗智,二是平定蛮方与孟获斗智,三是六出祁山与司马懿斗智。

  在诸葛亮与周瑜斗智的过程中,周瑜曾不止一次地说过:“其计画又高我一头”,“此人见识胜吾十倍”,“孔明神机妙算,吾不如也”,“此人如此多谋,使我晓夜不安矣”等话,可见周瑜也承认自己不如诸葛亮,再加上周瑜本人有气量狭窄的弱点,因此,气死周瑜就是必然的。至于蛮方的孟获,属于尚未开化之人,他勇猛有余而智谋不足。因此,虽玩孟获于股掌之间,七擒七纵,也并不值得炫耀,因为孟获与诸葛亮根本不是同一个重量级的对手。诸葛亮六出祁山的对手是司马懿,而司马懿与诸葛亮的智谋不相上下,可以说是棋逢对手,因此,人们对诸葛亮六出祁山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智绝”津津乐道,认为诸葛亮不但自强不息,而且用兵如神。

  若从诸葛亮六出祁山的过程来看,他确实表现出了“绝”顶的智慧,但是,若从六出祁山的结果来看,诸葛亮六出祁山,却六次失败,从当时及后来的情况推测,即使诸葛亮不是“出师来捷身先死”的话,他以后的多少次出师都很难成功。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来评价诸葛亮的六出祁山之举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先让我们来介绍一下对六出祁山的两种不同看法。

  1、自强不息,用兵如神

  诸葛亮所创造的这些奇迹,至今仍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古往今来,诸葛亮已经成了智慧的化身,他的名字也成了智慧代名词。诸葛亮的智谋,不但在军事上为人们所效仿,而且在各行业中都给人们以有益的启迪。正因为如此,人们一直对诸葛亮六出祁山给以高度的评价,并把诸葛亮六出祁山的精神当做自强不息的动力。

  2、知其不可而为之

  我们评价一件事情的时候,既要看做这件事情的动机和目的,也要看这件事情的结果及影响。诸葛亮六出祁山的目的是什么呢?用他自已的话说就是“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用我们现代的话说就是消灭曹魏集团,完成统一大业。诸葛亮六出祁山的结果如何呢?只有两个字,这就是“失败”。也就是说,他每次都是以胜利开始,以失败告终。他自己在给后主的遗表中也承认:“兴师北伐,未获成功”,诸葛亮素有神出鬼没之智,为什么六次伐魏都没有成功呢?

  《三国演义》对这六次失败的原因是这样交待的:第一次因马谡街亭失守;第二次因军中无粮;第三次因得知张苞身死,昏绝于地,卧病不起;第四次因苟安布散流言,后主疑心,下诏宣回;第五次因李严谎报东吴欲起兵攻蜀;第六次因诸葛亮病死军中。我们不难看出,书中把造成伐魏失败的直接原因,都被归结为他人的,偶然的因素,诸葛亮本人是一点责任都没有的。那么,诸葛亮该不该为失败承担责壬呢?这就要看诸葛亮的整个战略决策是否正确。如果整个战略决策正确,即使局部出现一点小的失误也可以补救;如果整个战略决策错误,即使一时打了几个漂亮仗,也无济于事。在每次出师之前,大臣们也总是极力劝谏说:“北方旺气正盛。”“丞相只宜谨守,不可妄动。”诸葛亮自己也在《后出师表》中说:“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故知臣伐魏,才弱敌强也。”(见第九十七回)可见,诸葛亮也承认伐魏不可能成功。

  知道不可能成功,却偏要去做,这就叫做“知其不可而为之”。古人认为,“知其不可而为之”是聪明人的大忌,是只有蠢人才做的事。请葛亮在战术上神机妙算,称得上是聪明之至;但是在战略上却“知其不可而为之”,应该说是做了蠢事。

  实际上,诸葛亮六出祁山,连年征战,并没有绐蜀国人民带来任何好处。我们知道,蜀国地处偏远,人口稀少,国力微弱。诸葛亮每次出师伐魏,都几乎征调全国的大部分兵力。《孙子兵法·作战篇》中说:“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意思是战争久拖不决而对国家有利的情形,从来不曾有过。从这个角度看,诸葛亮六出祁山完全是劳民伤财之举。因此可以说,诸葛亮六出祁山绝非大智慧,只是小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