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出生八朝显贵之家,躲过了唐太宗的立谪非议,被武则天提拔
王方庆的远祖是东晋始兴郡文献公、丞相、太傅王导,到他的时候已经是第12代人,历东晋、南朝宋、南朝齐、南朝梁、西魏、北周、隋朝、唐朝等8个王朝,而王方庆的人生更是一个传奇。
显赫的身世
王方庆本名王綝[chēn],因为他的字“方庆”很有名,“以字行于世”,所以后世都不称他的本名王綝,而是直接叫他王方庆。
悦史君觉得,相比“綝”字的“止”或“良善”之意,“方庆”确实要响亮得多,以下行文也遵从史实,统一为王方庆。
王方庆生于雍州咸阳(今陕西咸阳),不过他的身世却要显赫得多,祖先是东晋始兴郡文献公、丞相、太傅王导,祖籍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也就是著名的琅琊王氏成员。
王方庆的先人东晋始兴郡文献公、丞相、太傅王导,东晋领军将军、中书令王洽,东晋东亭献穆侯、征虏将军、尚书左仆射王珣,南朝宋豫宁县文侯、太子詹事、侍中王昙首,南朝宋豫宁县愍侯、吏部尚书、侍中王僧绰,南朝齐南昌县文宪公、中书监、太子少傅王俭,南朝梁南昌县安侯、度支尚书、射声校尉王骞,南朝梁南昌县章侯、左民尚书王规等8代人,都是江左冠族,居于琅邪、丹阳等地。
到了南朝梁南昌县章侯、左民尚书王规的儿子南昌县侯、吏部尚书、左仆射王褒时,因江陵城被西魏军攻破,王褒随梁元帝萧绎被北徙入关,开始搬到雍州咸阳居住,历任西魏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北周取代西魏后,王褒又成为北周石泉县子、开府仪同三司、太子少保、小司空。
北周石泉县子、开府仪同三司、太子少保、小司空王褒死后,他的儿子王鼒[zī]继承了石泉县子的爵位,王鼒就是王方庆的祖父。
北周大定元年(581年),丞相杨坚逼迫外甥北周静帝宇文阐禅位,即皇帝位于临光殿,建立隋朝,王鼒在隋朝做到了卫尉丞。
波折复平静
隋朝大业十三年(617年),时任太原留守、晋阳宫监的唐国公李渊起兵反隋,很快攻入长安,遥尊隋炀帝杨广为太上皇,拥立隋炀帝的孙子、代王杨侑为帝,改元义宁,是为隋恭帝。
隋恭帝杨侑进封李渊为唐王、大丞相、尚书令,自身只是一个傀儡。
隋朝义宁二年(618年),隋恭帝被迫禅位于唐王、大丞相、尚书令李渊,李渊即皇帝位,国号“唐”,建元武德,是为唐高祖。
王方庆的父亲王弘直是唐高祖李渊第七子、汉王李元昌的幕僚,汉王李元昌很喜欢外出游玩打猎,王弘直就给他上了一纸谏言,其中有说道:
“夫宗子维城之托者,所以固邦家之业也。大王功无任城战克之效,行无河间乐善之誉,爵高五等,邑富千室,当思答极施之洪慈,保无疆之永祚。其为计者,在乎修德,冠屦《诗》《礼》,畋猎史传。览古人成败之所由,鉴既往存亡之异迹,覆前戒后,居安虑危。奈何列骑齐驱,交横垄亩,野有游客,巷无居人。贻众庶之忧,逞一情之乐,从禽不息,实用寒心。”
汉王李元昌看了王弘直的谏言后,稍微收敛了一些,但对王弘直却越来越疏远、排斥了。
唐朝贞观十七年(643年),汉王李元昌因参与皇太子李承乾谋反一案,被唐太宗李世民赐自尽。
王弘直因早就脱离汉王李元昌的圈子,没有受到牵连。
后来,王弘直又成为唐高祖李渊第六子、荆王李元景的幕僚,直到唐高宗李治的龙朔年间去世。
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王方庆的起点也比较高,16岁的时候就到唐太宗李世民第八子、越王李贞府上担任参军。
王方庆跟随越王府记室任希古研习《史记》、《汉书》,任希古改任弘文馆学士、太子舍人后,王方庆也跟着他一起学习,直至完全理解掌握了才结束。
武则天南调
唐高宗李治的永淳年间,王方庆被任命为太仆少卿。
唐朝弘道元年(683年)十二月,唐高宗李治在贞观殿去世,遗诏:
“七日而殡,皇太子即位于柩前。园陵制度,务从节俭。军国大事有不决者,取天后处分。”
随后,皇太子李显即位,是为唐中宗,尊皇后武则天为皇太后,武则天开始临朝听政,宰相裴炎受遗诏辅政。
唐朝嗣圣元年(684年)二月,在位才55天的唐中宗李显因过度重用皇后韦后家族,被皇太后武则天废为庐陵王,被贬出长安,唐中宗李显的弟弟豫王、雍州牧李旦被立为皇帝,是为唐睿宗,改年号为文明。
唐睿宗李旦被软禁在皇宫里,不得预闻政事,成为傀儡皇帝,皇太后武则天临朝听政,掌握一切权力。
不久,太仆少卿王方庆被任命为广州都督。
广州地处南海边缘,每年都有很多胡商乘船满载大量的奇珍异宝,与唐朝的商人进行交易。
前任广州都督路元睿经常强行索要胡商的货物,胡商首领非常愤怒,就把路元睿袭杀了。
广州都督王方庆到任后,胡商们对他还是心存疑虑,很多人也王方庆的安全表示担心。
王方庆没有任何顾虑,他对胡商秋毫不犯,很快得到了他们的信任,贸易变得更加繁荣。
消息传回朝廷,武则天对王方庆非常满意。
王方庆是典型的世家大族子弟,但他没有一点纨绔之风,而是踏踏实实地研究学问,兢兢业业地为官办事,赢得唐太宗李世民、唐高宗李治、唐中宗李显、唐睿宗李旦和皇太后武则天等四帝一后的信任。
广州都督虽然只是边陲守吏,但由于地处沿海及远离中原,情况比较复杂,王方庆还有更多地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