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快到斩乱麻,杀六君子,为掩盖惊天秘密
“百日维新”运动发生在晚清时期,在内忧外患的历史环境下,一批身怀天下的志士用先进思想倡导改革,依照科学的发展路线改良政治教育体制,发展农工商。最终,在顽固派的压迫下失败,使后人惋惜。
究其失败原因,是为守旧顽固派根系庞大,区区几人很难动摇。并且,维新派的思想理论并不成熟,还不充分,甚至,脱离大众;加之,变法期间维新派与光绪帝的一些措施太过急切。然而,这场政治运动在如今来看,还存在着一些细思极恐的事实,需要我们以追求史实的态度慢慢推敲,追寻真相。下面和小编一起去看看。
中日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纷纷在各地开设租借,抢夺资源,使中华民族进一步觉醒,出现了一个波澜壮阔的爱国主义救亡高潮。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改良派发动了具有爱国救亡意义的变法维新运动。他们幻想在不触动封建主义经济基础和不推翻封建统治的前提下,实行变法维新。
甚至,想通过改良主义道路来达到参与政权和进行一些社会改革的目的,取得日本明治维新那样的效果,使中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等发动戊戌政变,光绪帝被囚,康有为、梁启超分别逃往法国、日本,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被杀,此时,也宣告历时103天的变法失败。
并且,戊戌六君子被残忍处决之前,未经审判便直接被诛杀。
按常理来讲,百日维新的主事人是康有为,在其出逃之后,被处死的六人仅仅是谋划罢了,并没有实际兵权,对于顽固派一方并没有多少威胁度。况且,此次变法伤及到大批官吏的实际金钱权柄,并没有得到多少支持,甚至,受到不少人的抵触,所以,变法派并没有多少“同党”。
慈禧太后夺得政权,囚禁光绪皇帝以后,直接下诏杀害六君子,连最基本的审案都免了。
那么,这又是为什么呢?
且说戊戌六君子中的杨锐,是朝中大臣张之洞的心腹。在六君子被逮捕后张之洞自然会想方设法捞人,然而,同年八月十三日戊戌派六人迅速被杀害,这使得张之洞都措手不及,做出的营救计划直接被打断。或许是,由于张之洞并非京官,消息获取不及,但是,当时就连军机重臣王文韶得知此事的时候也十分错愕,这就有些蹊跷了。
不审而杀,如此仓促,守旧派的首脑慈禧太后究竟有什么理由非急杀六君子而后快呢?
坊间有些许传言,逐渐让事实浮出水面,原来,有两件事贯穿整个变法始末,这也成为扎在慈禧太后心间的两柄利刃,让其坐卧不安。
其一为外,在导致“戊戌变法”失败的政变中,民间有传闻称:国外驻清朝的使臣要对这场政变进行干涉。我们仔细琢磨,发现此事极有可能。
百日维新是基于资本主义对清朝封建制度进行的改革,自然,会涉猎许多西方文化,这些在守旧派的眼中无异于是倒向外国而变更体制了。政变结束,六君子被捕,慈禧太后肯定不希望国外势力渗入朝堂,自然,不会让戊戌六君子活的太久。
所以,他们在审判上大做文章,左右思量后干脆果决行事,将维新派六人不审而杀。
毕竟是祖宗留下的基业,慈禧太后也明白外忧之苦,戊戌变法以西方资本主义为基,在守旧派的观念中此举并非师夷长技,而是引狼入室。再结合晚清闭关锁国的历史背景,慈禧太后担心外国使臣干政也就顺理成章了。
其二则更为严重,众所周知光绪皇帝是极为支持此次变法的,若没有皇上的支持,百日维新也没可能如此大规模的实行,更不会引发朝中两派激斗,导致光绪帝被囚禁,最终,致使变法派出逃的出逃被杀的被杀等一系列严重后果。
民间更有一种说法,称光绪帝秘密指派康有为,令其发兵颐和园直指慈禧逼宫。慈禧不知从何种渠道得知此事,自己也难分真假。仔细考量,若此事坐实,戊戌变法中便涵盖了光绪皇帝为夺取政权进而谋害太后,此事的严重性不言而喻。
自古以来,皇室内斗乃是大忌,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后,若审讯戊戌六君子,难免会扯出此事。届时,光绪皇帝与慈禧的矛盾将不可调和,这后果可没人能承担。所以,在慈禧太后的心中六君子该杀、必杀、且杀得越快越好。
同室操戈太过凄惨,慈禧不敢想象这种情况的发生,所以,干脆如鸵鸟般先杀了六人然后对这秘密不闻不问。慈禧囚禁光绪皇帝之后对其的态度骤变,直至废帝,这些都有可能与逼宫一事有关,二人亲属关系降至冰点。
这两把利刃悬在慈禧太后心间,使其当机立断,直接斩断根源,让戊戌六君子直接闭嘴,杀之后快。此后,外国使臣再也无法干预审讯,光绪帝究竟有没有派兵逼宫一事也成谜团,尘封在历史中。
不得不说,慈禧太后在处理此事的时候杀伐果决,思维缜密。然而,其本质迂腐,作风糜烂,思想落后,独揽政权,将大清朝治理的内忧外患,一步步走向衰败,慈禧最终成为政道的前车之鉴。
可以说,戊戌变法作为近代中国的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具有进步意义。虽然,被慈禧太后扼杀了,但也为13年之后爆发的辛亥革命打下了思想基础。如今,唯独惋惜六君子,可悲,可叹,幸知其壮举供我等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