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末年高级抗金将领,袁可立为何被乾隆“封杀”了?
说到袁可立,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下面小编为各位介绍一下此人的历史故事。
提及明清更迭之际的明朝高级将领,袁崇焕一定是一个无法绕开的名字。作为被崇祯帝寄予厚望的蓟辽督师,袁崇焕无疑是明朝打击后金清朝的一号人物。然而在袁崇焕试图力挽狂澜之前,明朝还有另外一位姓袁的高级抗金将领,他的名字却不被大多数人所知道。此人名叫袁可立,是乾隆眼中的另一位岳飞。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清廷对两位前朝名将下了“封杀令”,一位是岳飞,另一位则是袁可立。
二人相关的传记和其他文字资料例如《岳鄂王精忠祠记》和《节寰袁公行状》,纷纷成为了“文字狱”时期的禁书。能够和岳飞一同被满清统治者所禁,袁可立究竟做出了哪些成就,才获得了如此“殊荣”?
袁可立是明朝万历十七年(1589年)进士,初授苏州府推官,历经万历、泰昌、天启和崇祯四帝。至天启六年(1626年)以兵部尚书衔致仕时,袁可立在官场摸爬滚打37年,其中的“高光时刻”当属他在抗金的那4年里7次完胜努尔哈赤。
天启元年(1621年),辽沈、广宁相继失守,最后全辽沦陷。面对来势汹汹的努尔哈赤和后金,满朝文武皆噤口畏战,视关门为死地。而刚刚沉冤昭雪升任太仆寺少卿的袁可立,却大胆地向天启皇帝提出了自己的七项建议:
一收残兵,以省调募;
二出奇兵,以图制胜;
三明赏罚,以振法纪;
四慎防守,以固封疆;
五实京营,以固根本;
六多储资粮,以防未然;
七破格用人,以期实用。
“木匠皇帝”朱由校虽然是个奇葩,但也深知袁可立策略的可行性,于是“一一嘉纳允行”。但天启皇帝并不打算将袁可立派到辽东,而是让他和孙承宗一道担任自己的侍班帝师,坐镇中枢。同年(1621年)三月恶讯传来:努尔哈赤引兵先克沈阳后克辽阳,辽东经略袁应泰举火自焚。辽东的组织体系崩溃之后,天启皇帝认为“弹压登莱非公不可,于是以节钺授公。”
这一年,60岁的袁可立披挂上阵,以右佥都御史衔“巡抚登莱等处地方备兵防海赞理征东军务”,成为了明朝在辽东的国家柱石。袁可立走马上任后,采用戚继光留下的“水军先习陆战”之法,为明朝创立了一支战船4000艘、水师陆战队五万多人的精锐部队。
除了提高军队的战斗力,袁可立还与枢辅孙承宗、津抚李邦华、毕自严、总兵毛文龙、沈有容等组成了辽东的最高军事领导班子,对后金和努尔哈赤造成了巨大的威慑。上至皇帝下至同僚,无不称赞袁可立的功绩。袁可立巡抚登莱的第二年,便成功策反了努尔哈赤的女婿刘兴祚,史载:“癸亥(1623年)春,祚奉奴令守金、复,随令幕客金姓者潜报登镇沈有容及当事(袁可立),欲其从海渡师,彼为内应”。
袁可立这一策反,使得“四百里丧地复归版图”。刘兴祚以“狸猫换太子”的“假死”手法将努尔哈赤给耍了,使得后者一怒之下对明朝叛将大肆诛灭。而袁可立的这一“反间计”,也成了金人和后来清朝一块无法愈合的历史硬伤。袁可立出镇辽东之后,明军由原来的节节败退丧得失城,开始以攻代守以至有了收复辽南之功。
在明朝与后金的交锋之中,日暮西山的明朝大多数时间都处于颓势,而袁可立的登莱战区却是“其中屈指可数到敌占区内主动出击叫战收复失地的正面战场”。与人尽皆知的督师袁崇焕相比,我们无法从《明史》中找到关于袁可立的这些事迹。《明史》记录的虽是明朝历史,却是清朝修编的,对于这样一位敌国名将,清朝在修史时将他“封杀”也是可以理解的。凡此种种,也从侧面证明了袁可立的个人能力和为明朝做出的贡献。
天启六年(1626年),袁可立调任南京户部尚书。魏忠贤本来想倚仗袁可立的才能和威望来平衡兵部,但又无法忍受他的刚正不阿,于是决定将他排挤出庙堂。不久之后,这位令努尔哈赤头疼的天敌,被迫致仕归乡。袁可立离开之后,明军在对后金的战事中再次回归下风,是故黄道周感慨道:
袁可立去职,张盘死柳河败,阁老不能持辽局。金人无惧,劳师袭远,掠觉华攻宁远,玩“议和”断邦交,弄明师于股掌之上。文龙死登莱溃朝鲜又残,明国再无完瓯。袁可立去留天壤有别,高下立见。人夺可立天夺大明。惜哉!
英雄可以被人为“封杀”,但不会被历史遗忘。2019年11月7日,袁可立墓碑在其故乡睢县落成,后人终于有了一个可以凭吊英雄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