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庆是人品不错的好皇帝,为什么清朝在他手中走向了衰落?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嘉庆帝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嘉庆帝是清军入关后的第五位皇帝,他在历史上的存在感不高,但是他所处的时期正好是清朝由盛转衰的关键时刻。嘉庆帝在位时间25年,亲政的时间有22年,他勤政、节俭、不宠信宦官和奸佞,是人品不错的好皇帝,为什么这样一位好皇帝却将大清带进江河日下的局面?
1、吏治败坏
嘉庆十三年(1808年),江苏淮安山阳县暴雨成灾,朝廷派候补知县李毓昌前往调查赈灾情况。
李毓昌经过调查发现,山阴县令王伸汉侵吞赈灾款30000两。
王伸汉得知李毓昌准备举报,于是重金贿赂,被李毓昌拒绝。
王伸汉又请淮安知府王彀出面说情,王彀劝说李毓昌:“吾辈皆同官,谁无交谊?古人有言:好官不过多得钱耳。不然,是毁王县令之家,而蹩其命也,彼岂能甘心于君者?”
正直的李毓昌同样义正言辞地拒绝了王彀的说情。
王伸汉图穷匕首见,决定杀人灭口,他买通李毓昌身边的人,将其毒死。
这件案子震惊朝野,据后来追查,当时派往山阴县查赈灾款的10人,有8人受贿。
这件案子反映出当时官场的许多问题,侵吞公款、官官相护、行贿受贿、买凶杀人等等问题。
由于当时天下承平已久,整个官僚阶层形成了安于现状、办事拖沓、隐瞒谎报等作风,嘉庆帝对此十分生气,却找不到解决办法。
嘉庆七年(1802年),山东出现蝗灾,嘉庆帝十分关心灾情。
山东巡抚和宁却隐瞒灾情,他奏称“济宁、金乡等州县,间有飞蝗,不伤禾稼”。
嘉庆九年(1804年),京城附近出现蝗灾,直隶总督颜检在天子的眼皮底下也敢撒谎,他向朝廷奏报:“飞蝗不伤禾嘉,惟食青草”。并且“现已扑捕净尽”。
接到颜检的奏报后,成群的蝗虫飞进皇宫,残酷的现实无情地揭露出颜检瞒报灾情的嘴脸。
在天子脚下,官员都敢明目张胆地瞒报,其他地方的官员可想而知会更加肆无忌惮。
更有甚者,这种拖沓的官僚作风也带进了军队。镇压白莲教军需所用的银两“逾十余年未结”,对有战功的将士的封赏,也拖延了一年多才落实。
2、人口大爆炸
清朝的人口,在乾隆时期急剧上升,乾隆六年(1741年),全国人口1.4亿,到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全国人口突破3亿。
到嘉庆一朝,虽然人口增长没有乾隆朝那么迅猛,但是也增加了七千万人口。
人口的迅速增长导致土地的紧缺和粮食的匮乏。乾隆十八年(1753年),人均耕地为3.86亩,到嘉庆十七年(1812年),人均耕地下降为2.19亩。
按照当时的生产力,人均耕地要达到4亩才达标。土地的紧缺造成当时百姓“尽一岁之所出,不足以给用”的尴尬。
原来盛产粮食的湖北等地也要由外地引进粮食,嘉庆被迫开放海禁,从国外引进粮食。
3、社会矛盾激化导致农民起义风起云涌
嘉庆时,由于各种社会矛盾激化,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先后有湘黔苗民起义、白莲教起义、小刀会起义、安徽宿州农民起义、宁陕新兵暴动、天理教起义、新疆回民起义等。
其中白莲教起义和天理教起义对清政府统治冲击很大,白莲教起义历时九年,波及九个省,清政府为此耗费了二亿两白银,相当于当时五年的财政收入,成为清朝由盛转衰的重要转折点。
嘉庆十八年(1813年)爆发的天理教起义尽管只坚持了三个多月就被扑灭,但是这次起义对清政府的冲击是巨大的。
天理教的林清在九月十五日时,仅仅带领200多天理教徒攻打紫禁城,最后有80多名教徒轻松地攻入皇宫大内,尽管由于寡不敌众这些教徒被擒获。
这次起义带给清朝统治者极大的震撼,紫禁城是皇权的象征,建城四百多年来从未遭受过攻击,嘉庆帝当时在热河行围,收到消息后他放声大哭。
九月十七日,嘉庆帝向全国发布《罪己诏》,在诏书里嘉庆帝哀叹这次事变是“汉唐宋明未有之事”。
嘉庆帝回京后对大臣说:“我大清以前何等强盛,今乃至有此事,皆朕凉德之咎!”
4、国库亏空
雍正时期,由于大力整顿,亏空问题得到较好的治理,从乾隆中后期开始,亏空问题再次出现,到嘉庆时,各地亏空越来越严重。
嘉庆四年(1799年),直隶地区奏报亏空银两144万多两。之后亏空数额越来越大,直隶总督裘行简两次清查亏空,第一次亏空152万两,第二次亏空已经高达264万多两。
嘉庆九年(1804年),河南查处亏空146万两,到嘉庆十三年(1808年),虽然补上亏空银子106万两,但是又新增49万两亏空。
亏空最严重的是江苏省,嘉庆十四年(1809年),江宁藩亏空107万两,苏州藩亏空333万两。
国库充实是国家强盛的标志,嘉庆时期全国各地出现如此大规模的亏空,表明这个王朝已经暮气沉沉。
5、大清为何在嘉庆这里由盛转衰?
5.1乾隆留下的烂摊子
乾隆好大喜功,在他统治时期有十次重大的战役,他因此自诩为十全老人。
但是十全老人的代价是十分沉重的,乾隆朝的战争经费达到了一亿两千万两银子。
除了战争开支,乾隆还六下江南、五巡五台山、五次告祭曲阜、两次巡游天津、多次前往热河避暑,每次花费二三十万金。
另外,乾隆还大兴土木,修建避暑山庄和圆明园,花费亿万。
乾隆的挥霍无度,掏空了国库。乾隆二十三年(1757年)时,府库存银七千万两,到乾隆末年时,存银仅有两百万两。乾隆留给嘉庆的是一个烂摊子。
5.2嘉庆的“仁”
嘉庆帝庙号仁宗,他的“仁”是双刃剑,他对贪官过于宽容。
在处理和珅案时,嘉庆帝就暴露出他对腐败分子心慈手软的弱点。
军机大臣、户部尚书福长安与和珅狼狈为奸,和珅案发时,福长安受到牵连下狱,被判“应斩监候,秋后处决”。
由于福长安的父亲傅恒是孝贤纯皇后之弟,嘉庆帝最后对他网开一面,改判到裕陵看护陵寝。
和珅之子丰绅殷德因为是嘉庆帝的妹妹固伦和孝公主的额驸,不但被免死,还保留其伯爵之位。
对景安的处罚也反应出嘉庆帝对贪官的纵容。景安官至河南巡抚、湖广总督,他挪用军饷,杀良冒功。嘉庆帝派人将他押解京城准备严惩,但是最后却心软下旨让景安以伯爵赴四川,接办军需事务。嘉庆帝还认为这是“朕格外施恩,予以自新之路。”
湖广总督倭什布查明有许多湖北官员贪污挪用军需,其中经略大臣永保和成都将军庆成贪污数额巨大。
嘉庆帝接到奏报后十分震怒,下令将永保和庆成抄家。不久后,嘉庆帝以庆成的曾祖有功于国家,又有公主嫁入,因此将其家产“加恩赏还”。
最后,许多涉案的身居高位的官员都因为嘉庆帝的宽容而免于处罚,只有一个小官员胡齐仑被绞死。
嘉庆帝对吏治的治理,缺乏雍正帝那样大刀阔斧的气魄,他对贪官的处置不痛不痒,结果导致吏治更加败坏。
5.3嘉庆帝缺乏革新的勇气
当时面临人口爆炸的危机,人口激增,而耕地不足,解决办法是发展工商业。
嘉庆帝之前的几位皇帝,已经在探索解决人口问题的办法。从康熙帝开始,就鼓励矿产业,吸纳剩余劳动力。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康熙帝批准云贵总督请求开放云南矿产的奏章。雍正和乾隆进一步扩大矿业的规模。
雍正时云南、贵州的铜矿开采规模扩大,乾隆时进一步明确各省出产铜铁锡铅之山场,只要不致滋事启弊,都准其开采。乾隆九年(1744年),朝廷批准两广总督的采矿请求。
这三位皇帝鼓励发展矿业,使中国迎来工业文明的曙光,也为解决人口激增带来的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出路。
可惜这个措施到了嘉庆时嘎然终止,嘉庆四年(1799年),嘉庆帝认为,采矿“以谋利之事,聚集游手之民,聚众闹事,势在必然”,因此他拒绝在直隶邢台等地开采银矿。
嘉庆帝在位25年,他“克勤克敬,是训是行,虽深处宫中,是以四海苍生为念,而敦崇简朴,躬率臣僚”。
尽管嘉庆帝是一位勤政爱民的皇帝,但是他在社会大变革时期,缺乏革新的勇气,对待官员的违法行为又过于纵容,因此尽管他想有所作为,希望重现康乾盛世的辉煌,最后却徒劳无功,大清王朝在嘉庆帝手上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