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公到底发生了什么事?竟使得齐国最终走向衰弱
齐桓公小时候,齐国发生内乱,他逃到莒国,在鲍叔牙的帮助下,回到齐国登基即位了齐国国君。不久,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开始改革,使得齐国开始逐渐强大。
齐桓公九合诸侯,最后在葵丘会盟确立了自己的霸主地位,并得到周王的承认。然而在他晚年时期,齐国国力突然下滑,以至于几代齐国国君都无法复兴齐国。
那么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使得齐国开始衰弱了呢?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1、齐桓公晚年的昏聩
齐桓公在位的第四十一年,管仲去世了。管仲在病重期间,建议齐桓公要用贤臣,不要用易牙、竖刁、开方三人。可是齐桓公还是用了这三个人。为什么呢?
因为这三个人为了自己的利益,什么都不顾,一味讨好齐桓公,拍齐桓公的马屁。
例如易牙杀了自己的儿子,来讨好齐桓公;开方不照顾自己的父母,却去侍奉齐桓公;竖刁伤害自己来迎合齐桓公。
大家都知道,无事献殷勤非奸即盗。为什么齐桓公却不警觉呢?
齐桓公在做了霸主后也志得意满,以为可以高枕无忧了,开始贪图享乐。他把国家的事务都交给这三个人处理,而他们根本没有管理齐国事务的能力,把齐国搞得乱七八糟。
他们还趁齐桓公病重时,把他软禁起来。由于他们专权乱政,齐国的实力从此开始下滑。
2、五子争位
易牙、竖刁、开方三人的乱政,使得齐桓公的五个儿子互相不服气,开始争夺太子之位。其实,齐桓公早把昭(齐孝公)托付给了宋襄公,并立为了太子。
然而齐桓公的长卫姬宠幸易牙,让易牙通过竖刁贿赂齐桓公,于是齐桓公就又立了长卫姬的儿子无诡(guǐ)为太子。
那么问题就来了,先立了昭为太子,现在又立无诡为太子,那么谁来继位呢?这也让齐桓公的其他几个儿子都看到了希望,于是都要求立自己为太子。
宋襄公宋齐孝公回齐国
齐桓公去世后,五个公子就互相攻打,齐国一片混乱,甚至齐桓公去世两个多月,全国无一人出来安排后事。
后来,易牙和竖刁进宫杀了许多大夫,并拥立了无诡为君,太子昭逃到宋国,无诡即位后才安葬了齐桓公。这场五子争位使得齐国大伤元气。
因为,大家都在争夺权力,没有考虑如何发展壮大齐国,使得齐国在社会经济发展方面停滞了下来。后来齐桓公的五个儿子相继成为齐国国君,共达四十年。
但他的儿子们并不像他年轻时那样有才能,所以他们也无力复兴齐国。
3、卿大夫们开始夺权
齐桓公的五个儿子,都能成为国君,主要是靠卿大夫们的拥立。所以齐桓公之后,齐国国君的权力,开始旁落。
而掌权的卿大夫们之间的争斗也是接连不断。最后,还导致了齐国易主。
田乞打败高氏和国氏二相,迎回公子阳生,立为国君。所以田氏取得了齐国大权,田和也代替了齐国国君,成为了齐国的国君,史称“田氏代齐”,姜齐变成了田齐。
从以上三点可以看出,齐桓公使齐国强盛,然而齐国的衰败也是从他开始的。他执政的前期英明睿智,任用管仲、鲍叔牙等贤臣治理国家,使齐国强大。
而后期他却安于享乐,任用奸佞小人,使得齐国从此一蹶不振,直至被田氏取代。
齐国的由盛转衰也说明了:个人想取得成就很难,然而取得成就后,还能保持清醒的头脑,让自己一辈子都能处于不败之地,那是难上加难。
这与我们通常所说的“一个人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一辈子都做好事”,是一个意思。难就难在坚持。
齐桓公的失败也提醒了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谨慎,不能满足于现状,只有不断进取,才能避免失败;否则,功亏一篑不说,还可能殃及子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