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姜维因接替诸葛亮的北伐而出名,但为何却没有守住汉中?

  魏延和姜维都是三国时期,蜀汉的大将,魏延以镇守汉中出名,刘备得到汉中之后,没有选择人人看好的张飞,而是选定了魏延,魏延也的确不负众望,镇守汉中近十年的时间,没有出过问题。姜维主要就是以接替诸葛亮的北伐为出名,但其实他也曾经镇守过汉中,只不过远远不及魏延,汉中也是在姜维的手里丢掉的。那么,为什么魏延能够守得住,姜维却做不到呢?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魏延坐镇汉中大约十五年(公元219-234),但其实从227年诸葛亮进驻汉中着手北伐时,汉中的防务的实际指挥权就到了诸葛亮手里。魏延镇守汉中的防御战略是重点布防汉中周边的战略要地,充分利用秦岭这一天然屏障坚决的打防御战和消耗战,据敌于国门之外,把敌人拖到粮绝不继,迫使其退兵。此战略非常适合实力较弱的蜀汉,所以在魏延镇守期间,汉中固若金汤。

  诸葛亮于234年死后,魏延因与杨仪内斗失败,被夷灭三族。魏延死后,吴懿、王平、胡济等人先后镇守汉中,他们继续采用魏延的防守策略,确保汉中安全。可见,魏延的策略是正确的。胡济虽然是汉中都督,但却受到姜维的节制。258年,大将军姜维命令胡济放弃之前的策略,实行“敛兵聚谷”战略。敛兵聚谷就是收缩汉中的防御战线,集中兵力确保汉、乐两城,放来犯之敌进入防区,坚壁清野,使敌军困乏,继而将敌军聚歼在汉中的山野之中。

  姜维这么做有他的考虑,因为曹魏很少主动入侵汉中,所以他断定曹魏的主攻方向是陇西,所以收缩了汉中的防线和兵力,强化陇西一线的防御。但是姜维没有料到曹魏会在263年举兵十八万分三路进犯,主攻方向竟然是汉中。而驻守在沓中的姜维也被邓艾击败,成都的援军也迟迟不到。所以钟会所部十多万人进入汉中后,汉中守军无法抵挡,或战死,或投降,开战一个月,汉中丢失。

  之后姜维只能和援军合兵一处,退守剑阁。这个时候姜维倒是采用了魏延的战略,将钟会死死的拖在剑阁关外一个多月,粮草不济的钟会有了退兵的念头。

  剧本如果正常演下去,曹魏退兵,蜀汉虽然丢了汉中,却不至于亡国。但邓艾却出奇招,偷渡阴平,抄了蜀汉后路,刘禅最终投降。所以,姜维对蜀汉的灭亡负有一定责任,也从侧面反映出魏延的战略要比姜维略胜一筹。

  刘备攻下汉中后,就任用魏延镇守汉中,从此魏延成为独当一方的大将,镇守汉中十余年,未曾让魏军越过一步,从这件事上就足以看出魏延的能力,然而同样作为蜀国的大将,姜维在镇守汉中时,仅仅守了一个月就被魏军攻陷,要知道姜维可是诸葛亮的接班人,无论是谋略还是武力上,都是蜀国后期数一数二的将领,那么为何魏延能镇守汉中十余年,而姜维仅仅守一个月就战败了呢?

  其实,真实原因也很简单,魏延镇守汉中的时候,可以说是蜀国最强盛的时候,此时的蜀国不仅拥有荆襄九郡,还攻占了汉中,无论是士气还是国力都足以和魏国抗衡,而姜维镇守汉中时,已经到了蜀汉末期,连年的征战导致蜀国国力空虚,连年北伐也让蜀国积攒了几十年的国力耗费一空,而反观魏国,由于地大物博,连年的征战虽然消耗了魏国的国力,但却没有伤及魏国的元气,在这样的情况下,姜维想要抵挡魏国强大的攻势更是难上加难。

  另外一点,刘备统治蜀国时期,全国百姓仍然一心向汉,对刘备的支持就更大,加上荀彧崔琰等世家大族的存在,一心想要恢复汉室,曹操对于这些人时刻提防着,自然无心攻打汉中了,而到了三国后期,随着曹丕篡汉自立,世人只知有魏,不知有汉,而魏国也有更多的精力来攻打蜀国,而要想攻占蜀国,汉中是必取之地,因此魏国哪怕不惜任何代价也要攻下汉中,因此像邓艾钟会等人才会一而再再而三的攻打汉中,在这种连续的攻击之下,即使魏延恐怕也很难坚守长久。

  最后一点,魏延在镇守汉中的时候采取的是防御性战略,汉中地形易守难攻,魏延依据地形设立了铁壁铜墙般的防线,因此魏军想要攻取汉中十分困难,而姜维在镇守汉中之时,为了完成诸葛亮的北伐大业,采取的是主动进攻的战术策略,因此也给了魏军以机会,最终导致汉中失守,而汉中的失守使得蜀国的第一道门户被魏军打开,而蜀国也离灭亡之日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