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引发唐朝动乱的安禄山一年就死了,为什么安史之乱持续了六年之久?

  安史之乱,准确的说并不是持续了八年的时间,而是一共打了七年零两个月。但是安禄山去世是在757年春天,而安史之乱结束是在763年春天。也就是说安禄山于造反一年后就死了,然而安史之乱还持续了六年之久,这是为什么呢?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安禄山死后,他的儿子安庆绪扛起了反叛大旗,继承大燕皇帝。不过这安庆绪能力不行,虽然心狠手辣,杀了父亲取而代之。但对于下面并不能像安禄山那样令行禁止,许多人都不服他。其中带头的就是安禄山部将史思明。最终安庆绪被史思明所杀,史思明接收了安庆绪的部队,称“大燕皇帝”,继续作乱。

  说来也是有趣,这史思明的命运和安禄山是何其相似,它座皇帝没多久也被自己的儿子史朝义。而在这样一而再再而三的内讧之下,叛军也逐渐离心分裂,安史之乱终于在公元763年结束。所以安禄山虽然死得早,但他“后继有人”,安庆绪,史思明,史思明他儿子等人的“前赴后继”使得这场战争持续了近8年。

  安禄山的背叛,给皇帝带来的教训就是依靠大臣不如信任自己的亲信太监。司马光说“明皇始霎旧章,是崇是长,晚节令高力士省决章奏,乃至进退将相,时与之议,自太子王公皆畏事之,宦官自此炽矣。……宦官之祸始于明皇。”

  此时,皇帝让太监任监军,牵制将领,防止叛乱。但更多时候,却是带来灾害,比如郭子仪因为和监军不和,被罢免兵权;封常清、高仙芝因为宦官进谗言,被皇帝杀掉。悻臣程元振、鱼朝恩在安史之乱中绝对算得上天坑,看他们如何举报郭子仪的:时方握强兵,或方临戎敌,诏命征之,未尝不即日应召,故谗谤不能行。

  安禄山、史思明这些人,拥兵不过十余万,此时虽然唐朝的国力略有下降,难道连十几万的叛军都拿不下了吗?这明显是不合理的,唯一合理的解释,当然是兵力和财富都被其他节度使所掌控了,但这些节度使可不会白白拿出自己家底帮李唐打叛军,什么时候出兵,出多少兵,那得看李唐皇帝能给我什么了!

  加上唐玄宗此时外逃,这些节度使也在观望,看天下人心还在不在李唐,如果民心还在李唐王朝,那就谈条件;如果天下民心不在唐朝,那做做第二个安禄山又怎么样呢?陈胜说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所以你看唐玄宗一路逃亡,有哪个节度使勤王嘛?唐玄宗又敢让这些节度使勤王吗?

  说到底,价格没谈拢,加上到底和谁谈都是问题,高仙芝带着十万军队出征,带出去打了几年没啥成果,最后被唐玄宗听信谗言杀了!什么谗言呢?无非是拥兵自重和趁机要官,这正是节度使和皇室之间的暗中较劲。

  旧唐书对安史之乱的起因总结是唐玄宗“宠信高力士、杨国忠等”;说白了不就是外戚、宦官、藩镇之间的权力倾轧吗!只不过安禄山要的更多,是整个江山,其他节度使审势度时,求一个“分封诸侯”罢了。唐玄宗要是能早点意识到这点,安禄山(虽然安禄山死的很快,后面还有他儿子和同党)之流哪里能蹦跶7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