函谷关以其军事地位傲视群雄,六国攻秦时为何不绕道走?
早在战国,函谷关便以其独特的军事地位傲视群雄,而我们的“天下第一雄关”在当时还未发迹。想贾谊是何等雄才大略,言秦战功也不得不说一句:“拥雍州之地,据崤函之固”,足以看出函谷关之险。那么,函谷关到底为关中地区带来了怎样的安全保障呢?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事实上,我们现在看旅游照片,根本看不出函谷关在历史上的险峻,但去看过古崤山狭长通道的人都知道,当地黄土峁有七八米高,中间只允许一辆汽车通过,感觉并不是很险要,但如果考虑到战国基本都是木轮战车作战,那么函谷关就是古代的一个堵点了。而且,函谷关的成功是天注定的,西边高原,东边瀑布,南边秦岭,北边黄河。占尽地形的优势,在讲究天时地利人和的古代,秦依靠函谷关虎踞六国,又不断改革,终得天下。
有人会问了,既然函谷关这么难走,为什么不绕开他,或者选择其他路呢?不是其他六国傻,而是在当时那种情况下,晋西南到渭河下游、陕北路线都不好走,进攻函谷关成了列国与秦作战的最佳方向。
据悉,秦国东北方向是晋,也曾是春秋五霸,即使经历三家分晋,依然实力雄厚,可他们迟迟未攻打秦国,并非是他们不愿攻。原来,秦晋相距虽不太远,但二者之间多盐碱滩地,荒地较多,在那个生产力不发达的年代,行军速度称不上快,荒地缺水少食,条件恶劣,一旦遇敌,若无遮挡则是全军覆没。故此,利弊可见。
那南方呢?南方楚地广阔,但从中原进攻难免借道奔袭,会出现各种意外,从秦岭武关进入更是希望渺茫,武关地形狭窄,两侧山峦绵延,极易受到包围,完全就是守军的天堂;北方则更不必说。试想在战国那么个生产力不发达的年代,铁犁牛耕还没普及,吃饭都是问题,军粮补给难免疏漏,长途奔袭极易受困,且北地多外族,难免会产生很多纠纷。
但孟子有云: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安天下不以兵戈之利。古时关隘的没落,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性,而函谷关的没落,本质上是关中地区在中国历史上地位的下降,关中之固来自于函谷关之狭,可到了东汉刘秀因政治因素迁都洛阳,中原腹地经济模式开始兴起,黄河流域开始发展后,关中地位也开始不断下降。
到后来,南方经济也开始发展,长江流域因为水系发达,粮产量和商业贸易很快超越北方,政治中心也开始摇摆,而关中地区彻底变成了一个过渡地区,关中衰落,南北形成,函谷关就没有太多的战略防御意义了。
而且天意弄人,地理条件和气候的变迁,也让函谷关开始慢慢没落,随着气候变化,关中地区趋向干旱,水土流失成了关中地区平衡错位的主要动力,渭河开始断流淤积,一系列的连锁反应,使得之前的地理优势逐渐丧失,无法据守要地培养雄兵,而潼关则顺利接过“金手指”,成为“人生赢家”。当然话又说回来,每个朝代几乎都会易址,潼关最后也难免落其窠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