尉迟敬德做了什么事?李世民为何要以“刘邦杀功臣”惊醒他?
贞观六年(公元632年)九月,李世民到了庆善宫,这是李世民的出生地,于是心生感慨,摆开宴席,台上载歌载舞,台下群臣就坐,高谈阔论。
本来是一桩好事,时任同州刺史的尉迟敬德也参加了宴会,正是因为尉迟敬德,给这热闹的宴会泼了一勺冷水。宴会的座位有排序,按照尉迟敬德的功劳,应该坐在最前面,但前面却已经有人在座,尉迟敬德勃然大怒,当着众人和皇帝的面吵吵起来:“前面的你有何功劳?竟敢坐在我前面!”
尉迟敬德可谓李世民的心腹爱将,投靠李世民之后那是尽心尽力,多次救过李世民性命,更是在战场之上屡立战功,在玄武门之变上也是立下首功。所以尉迟敬德才敢仗着功勋,在宴会上大放厥词。
任城王李道宗在旁落座,看到尉迟敬德情绪激动,就像这劝说两句,别把事情搞大。尉迟敬德却不领情,他轮起拳头对着李道宗就是一拳,差点把李道宗的眼睛打瞎。这可是宴会之上,李世民就在不远处,看到尉迟敬德如此无礼,心中也是十分不悦。
李世民找了尉迟敬德,对其道:“朕见刘邦曾经大肆诛杀功臣,感觉刘邦太过残忍,朕想同你们共享富贵,然而你身居高位却屡次违规、触犯法纪,现在想来刘邦诛杀韩信、彭越,并非全是刘邦的过错。朝廷有法律条例,赏罚都有明文规定,不可能为了你屡次开脱,希望你好自为之!”
李世民沉稳老练、城府极深,哪怕心中发怒,脸上也不显现出来,但这次李世民明显是在严厉警告尉迟敬德。意思很明显,如果你再不收敛,韩信、彭越就是你的前车之鉴。这回大致就是尉迟敬德最后一次撒野,从此尉迟敬德也开始夹着尾巴做人。
那么为何要以“刘邦杀功臣”惊醒尉迟敬德?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一、李世民善于恩威并施
李世民看人很准,而且有极为高超的驭人之道,之所以他能成就如此霸业,是为千古一帝,跟他善于用人有很大关系。李世民不同于其他皇帝,他手下的几乎都是真心为他卖命,不论是外出征战,还是发动政变,几乎是李世民指哪打哪,从不拖泥带水。
尉迟敬德为唐帝国立下过大功,为此也得到应该有的地位和赏赐,这都是次要,主要的是李世民还要对其有多次敲打,一方面加以重用,该夸就夸,另一方面要予以警示,令其谨言慎行。
史料记载“上尝谓敬德曰:“人或言卿反,何也?”对曰:“臣反是实!臣从陛下征伐四方,身经百战,今之存者,皆锋镝之馀也。天下已定,乃更疑臣反乎!”因解衣投地,出其瘢痍。上为之流涕,曰:“卿复服,朕不疑卿,故语卿,何更恨邪!”
一次,有人说尉迟敬德造反,于是李世民就找来尉迟敬德,半开玩笑半认真告诉尉迟敬德,有人说你造反。尉迟敬德已经多次领教过李世民的厉害,他直接脱下衣服,露出身上无数伤疤,李世民看大后触目惊心,也流了不少眼泪。
以真心换真心,想要属下给你卖命,就要相信对方,只有让对方感到领导的信任,这才能达成共识。事实上,李世民的心肠还是比较软的,尉迟敬德仗着功勋,到处惹是生非,很多情况李世民都忍了,如果换成朱元璋,尉迟敬德估计得死无数次。李世民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善于恩威并施,胡萝卜加大棒,这样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二、刘邦杀功臣,手段干脆,从不拖泥带水
刘邦这个人亦正亦邪,正事上十分谨慎,但私底下贪酒好色,既可以和属下称兄道弟,翻起脸来则直接露出屠刀。刘邦比李世民要残忍不少,对于反叛者,刘邦从来不会手软。
韩信为汉朝的天下立下头功,如果不是韩信,刘邦可能还在巴蜀做他的汉王,如果没有韩信,他可能根本就打不过项羽,如果当时韩信听了蒯通的话,三分天下,那么刘邦还是个诸侯王。
韩信反叛的时候,刘邦不在长安,萧何、吕后共同设计杀掉了韩信,而刘邦回来之后,得知韩信已死,根本毫不在意。韩信的结局是夷三族。彭越结局同样如此,全家被杀,极为凄惨。
李世民用刘邦来警告尉迟敬德,就是要尉迟敬德明白,为非作歹的后果,而且借刘邦的残忍,还能凸显出他李世民的仁慈。李世民可以和下属共患难也可以共富贵,但他李世民毕竟是一国之君,该有的皇帝威严他一样也不能缺。
侯君集和太子造反被揭发后,李世民同样不想杀,但这事情毕竟是造反,历朝历代哪个君主能容许臣子造反?所以侯君集必须死,这个先河他李世民是不敢开的。
三、尉迟敬德有些居功自豪,谁也不放在眼里
尉迟敬德可谓李世民手下头号悍将,不论大战小战,尉迟敬德都是冲锋在前、毫无畏惧,在平定王世充、窦建德、刘黑闼等战役中屡立战功。
史料记载“然婞直,颇以功自负,又廷质大臣得失,与宰相不平。”
功劳大了可能就会变得自大、傲慢,况且尉迟敬德的功劳没有一丝伪装,都是一刀一枪拼来的。在一段时间内,尉迟敬德仗着功勋经常和大臣们闹矛盾,其中包括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等朝廷高官。
功高震主这句话不知道让多少武将死于非命,但尉迟敬德一时没有明白过来,得罪了不少人,还在皇帝面前大放厥词,所以李世民必须要予以警告。好在尉迟敬德,在被警告后,很快便醒悟了回来,言行举止慢慢变得低调谨慎。
尉迟敬德晚年,干脆告别权力场,沉迷于修道炼丹,有十六年的时间几乎与世隔绝。或许尉迟敬德没有太高的政治天赋,但也从此明白了明哲保身之道,在七十四岁,得以善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