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李世民都说李恪英果类我,长孙无忌为何不同意立为太子?

  唐高宗李治是唐朝的第三代帝王,李治在位初期,在“贞观之治”的基础上,创造了“永徽之治”。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唐朝人口最多300万户,唐高宗李治在位期间,曾一度增长到380万户。因此,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如此评价:

  永徽之政,百姓阜安,有贞观之遗风。

  如果说“永徽之治”仅仅是“贞观遗风”,实际上并不公允,毕竟,唐高宗对唐朝也有诸多贡献,他在很多方面,甚至超越了乃父李世民。

  例如,李世民晚年曾在征讨高句丽时折戟,在唐高宗时期,大将苏定方一度征服了朝鲜半岛。唐高宗时期的名臣刘仁轨更是打得日寇800年不敢侵华。唐朝疆域最大的时期,就是在唐高宗在位期间。

  然而,尽管唐高宗有如此成就,他仍然有不被后人认可的地方,欧阳修在《新唐书》中如此评价唐高宗:

  高宗溺爱衽席,不戒履霜之渐,而毒流天下,贻祸邦家。呜呼,父子夫妇之间,可谓难哉!可不慎哉?

  欧阳修指出了唐高宗最大的问题,那就是“溺爱衽席”,说白了,就是唐高宗过于软弱,宠出来一位女皇帝——武则天,最终导致“贻祸邦家”,唐朝江山差点断送在武氏手里。

  历史上的唐高宗,真的很软弱吗?答案是肯定的,甚至连他的父亲李世民也认为李治太过软弱,曾一度想更换一位庶子担任太子。

  众所周知,李世民的第一位太子并非李治,而是李承乾。唐朝武德年间,李世民通过“玄武门之变”杀掉李建成和李元吉,然后登基为帝。李世民登基后,最先安排了三个人的位置,即:尊父亲李渊为太上皇,封妻子长孙氏为皇后,封嫡长子李承乾为太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李世民一度认为,太子李承乾必将接替自己,成为唐朝的第三位帝王。

  李承乾身为李世民和长孙皇后的第一子,在封李承乾为太子的诏书上,李世民曾夸李承乾仁孝、睿哲。李承乾前期的表现,也的确是一位优秀的太子。只是,随着其他兄弟的成长,李承乾对自己的信心越来越不足,尤其是李世民的嫡次子李泰日益获得父亲宠爱,李承乾却接连犯了几个错误后,李承乾一度误以为李世民会改立李泰为太子。

  在这种心理的作祟下,李承乾最终联合侯君集、杜荷等人发动政变,意图逼李世民提前禅位给自己。只可惜,事情败露,李承乾最终被废。李承乾被废后,本来最有希望成为太子的李泰因为自己的急功近利付出代价,被李世民贬黜。接下来,李世民仅有一位嫡子,那就是李治。在长孙无忌等人的劝说下,李世民立年仅15岁,成为李世民的第二位太子。

  为了快速培养李治,李世民先后把自己最信任的几位文臣武将都派到东宫辅佐太子,让长孙无忌任太子太师、房玄龄任太子太傅、李勣任太子詹事、萧瑀任太子太保。又让李大亮、于志宁、马周、褚遂良等人分别到东宫兼职。李世民不管是上朝议事,还是下朝批阅奏折,都让李治待在身边学习处理政务。在培养李治一段时间之后,李世民发现,太子李治聪慧有余,但为人太过软弱。李世民开始怀疑自己是否选对了太子。

  有一天,李世民对长孙无忌私下里说:

  “公劝我立雉奴,雉奴懦,恐不能守社稷,奈何!”(《资治通鉴·唐纪十三》,下同)

  雉奴是李治的乳名。李世民是在对长孙无忌说:“你当初让我立李治为太子,但李治性格软弱,恐怕不能担此大任。怎么办?”

  听到李世民这么一说,长孙无忌吓得满头大汗,正思考该怎么回答,没想到李世民说出一句更加惊人的话:

  “吴王恪英果类我,我欲立之,何如?”

  即:朕的第三子、吴王李恪英武果断,非常像朕,我想立李恪为太子,你觉得怎样?

  李恪是李世民的第三子,他的母亲是隋炀帝之女杨氏。李恪虽然是李世民的庶子,但他的父母都是帝王血脉,所以并没有人敢轻视李恪。李恪不仅长得英俊,而且为人豪爽,处事果断,他在镇守宋州期间,官声很好,很得当地百姓拥戴。但庶子毕竟庶子,在隋唐门阀时代,庶子永远无法和嫡子相比。所以,在李承乾被废之时,李恪显然没有身为嫡子的李治占优势。

  在得知李世民想传位给李恪后,长孙无忌连忙严肃劝阻说:“万万不可!”

  李世民问道:“为什么呢,难道李恪就不是你的外甥吗?”在封建时期,庶子以嫡母为母,嫡母之兄是也是顺治的舅舅。在外人看来,李恪和李治都是长孙无忌的外甥。但在长孙无忌心中,李治是他一手扶起来的亲外甥,当然要多搬维护。

  长孙无忌的回答是:“太子李治不是懦弱,而是仁厚,这才是真正的依文治国的君主。太子乃天下储君,不可以轻易更换。”李世民认真考虑长孙无忌的话后,最终放弃了立李恪为太子的打算。

  笔者认为,李世民经过李承乾谋逆后,更换李治为太子,为了培养李治,李世民有些急于求成。发现李治的缺点后,李世民竟然又要换太子,这种做法的确不妥。若真的更换庶子李恪为太子,其他庶子必定纷纷觊觎皇位,到时候唐朝可能大乱。

  李治或许不是完美的太子,但唐高宗后来的成就也是有目共睹的。最为可惜是吴王李恪,他虽然被父亲心仪,却并未能成为太子。若吴王李恪能做一个安稳的王爷也就罢了,但是,长孙无忌时刻在警惕着李恪。唐高宗登基后,长孙无忌借助“房遗爱谋反案”,故意陷害吴王李恪,李恪最终被杀。长孙无忌陷害李恪,和当初李世民私下向长孙无忌透露想立李恪为太子,关系很大。

  有意思的是,李恪在临死前,怒骂“长孙无忌窃弄威权,构害良善,宗社有灵,当族灭不久!”这句话后来应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