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为了罢免宦官监军,宋仁宗是如何解决的?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宋仁宗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北宋姓吕的宰相一个手指头数不过来,其中最出名的三位分别是吕蒙正、吕端和吕夷简。这三人都很出名,毛主席曾评价“吕端大事不糊涂”,其实,论谋略,这三位宰相最聪明的当数吕夷简。吕夷简在朝堂经营了40多年,当了20多年的宰相,不管是郭皇后、还是范仲淹、李迪等人,无不败在吕夷简的智谋之下,罕逢敌手。

  吕夷简是宰相吕蒙正的侄子,从小天赋秉异,才华远超其他堂兄弟,他的叔叔吕蒙正曾感叹说:我们家下一代,只有夷简有宰相之才。吕夷简22岁考中进士,先后在底层磨炼22年,直到宋真宗驾崩,宋仁宗登基,太后刘娥扳倒宰相丁谓之后,需要一位“根正苗红”的大臣进入中枢,经王曾推荐,吕夷简正式成为宰相。从此,吕夷简开始在政治上大展宏图,在他担任宰相期间,不管是皇后、大臣还是宦官,皆不是他的对手。

  例如,公元1031年,吕夷简劝太后刘娥厚葬宋仁宗生母李宸妃,从后来的结果可以看出吕夷简极其长远的政治眼光。

  公元1033年,吕夷简利用郭皇后误伤宋仁宗的机会,轻松地劝宋仁宗废除郭皇后,扳倒了自己的最大的“政敌”。

  公元1029年到1033年间,北宋名臣范仲淹三次被贬,都是吕夷简的手笔。

  另外,吕夷简还用计谋先后击败北宋的另外两位宰相王曾和李迪,在算计李迪的时候,他提前多年便设下陷阱,让人望而生畏。

  正是因为吕夷简如此老谋深算,在政治上罕逢敌手,因此后世把他称为“权相”。实际上,吕夷简有奸猾的一面,他并不算真正意义上的奸臣,因为他不仅不贪污受贿,而且在护国安民方面也算尽心尽力,他所谋划的不过是为了自己更加顺畅地施展才能。因此,脱脱在编纂《宋史》时评价吕夷简:

  自仁宗初立,太后临朝十余年,天下晏然,夷简之力为多。

  即,宋仁宗前期,天下太平,经济繁荣,吕夷简功不可没。

  实际上,吕夷简这些谋略,除了用来对付同僚,还对付过宦官。这一招曾让包括宋仁宗在内很多人佩服不已。

  北宋自开国以来,就有宦官参与军事战争,例如,宋太祖、宋太宗时期,宦官王继恩还一度担任主帅,率军征讨李顺叛乱。北宋一贯重文轻武,为了控制军中的武将,北宋王朝延续了唐朝末年的策略,使用宦官监军。因为宦官直接忠于皇帝,军中有任何异动都可以通过自己的特有渠道向皇帝汇报。

  宦官监军制度,虽然有利于君主集权,但对于在外打仗的将领来说,便失去了指挥的灵活性,长久以来,宦官监军制度变成了宋朝军队的掣肘。

  公元1040年,西夏李元昊亲率大军攻打延州,宋朝将领刘平和石元孙等人率军抵抗,当时军中的宦官干扰了刘平等人的军事策略,导致宋朝大败,最终石元孙被俘,刘平自杀。

  宋朝的兵败引起朝堂上的震动,百官把矛头直指宦官监军制度,大家纷纷建议取消这一制度。宋仁宗被大臣们说动,也想取消,但这一制度从宋朝开国到如今已经持续80多年,宋仁宗考虑再三,还是虚心请教了吕夷简的建议。

  吕夷简身为宰相,当然知道大臣和皇帝的心思,但他知道,宦官监军制度牵涉到宦官、皇帝、武将、文官等多个团体的利益,并没有那么简单,于是,他想了一个计谋。吕夷简对宋仁宗说:

  “陛下,宦官监军制度不可取消,我们只需要重新选择忠诚老实的宦官去军营就行了。”

  宋仁宗便问:“那依你之见,我们应该推荐哪些宦官去做监军呢?”

  吕夷简此时狡猾地说:“祖宗规定,外臣不得结交宦官,我和宦官们也不熟悉,不如您下旨让各位宦官的头目推荐合适的人选。只是,为了保证人选不出问题,应该加一条规定:‘若被推荐的宦官不称职,推荐他的宦官头目要与之同罪’。”

  宋仁宗一听,觉得这个主意不错,当天便按吕夷简的意思下旨。到了第二天,宋仁宗终于明白吕夷简的高明之处。这些宦官头目们怕推荐有失,纷纷向宋仁宗磕头,主动恳求撤销宦官监军制度。就这样,困扰北宋80年的宦官监军问题,在百官们劝谏多天的情况下没有被取消,却被吕夷简一招轻松解决了。

  事后,宋仁宗召吕夷简入见,问吕夷简:“你刚开始是不是就想撤销这一制度,为何还要劝朕不要撤销呢?”

  吕夷简回答:“臣想出这个计谋,本就是想让宦官们主动提出来撤销这一制度。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更多的朝堂纷争。我虽然之前没有给陛下说实话,但也是为了这个计谋能够执行得更彻底。”

  宋仁宗深感吕夷简说得有理,吕夷简的这个举动,让朝堂上的百官们佩服至极。

  吕夷简位居相位20多年,能够游刃有余,的确有超出常人的智慧。《宋史》称他:“于天下事屈伸舒卷、动有操术。”的确,吕夷简的这种智慧,大多数只是一种“操术”,这就是吕夷简被称作“权相”的原因。

  汉武帝从不怀疑卫青,并非因为卫青忠心耿耿,而是另有原因

  沐英的后代犯法,明朝皇帝不敢抓,张居正:先提拔他儿子,再抓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