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泌:辅佐了李家四代皇帝的“山中宰相”
你真的了解李泌吗?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开元十六年(728年),唐玄宗召集天下儒、释、道三教名士齐聚长安,打算在宫中召开一场“百家讲坛”。
入宫论道说法这件事,基本相当于皇帝请私教,历朝历代都很常见,但有一点是基本统一的:凡是能够入宫给皇帝上课的,绝大多数都是些一把年纪的老头子,稍微年轻些的,至少也得有三、四十岁。
没办法,在中国这种讲究资历的文化中,年纪好像质保卡,你要没有这个,说的话还就是没人听。
然而,这一年却有些不同:当来自全国各地的名士入宫觐见时,有一个人被唐玄宗一眼发现——不是这个人的长相有多奇怪,而是因为他实在是太年轻了。
具体点说,这个人只有——七岁。
一个七岁的小孩,有可能还拖着清鼻涕,居然被称作名士,与一群老夫子们像模像样地站在一起,这场面,想想都觉得搞笑。
根据史料记载,唐玄宗估计也认为推荐这个小孩入宫的官员是在恶搞,所以,唐玄宗安排了一个特殊的考官——张说,让他来测试一下这个小孩的水平。
张说何许人也?这人年轻时策论考试天下第一,执掌大唐文坛三十年,与苏颋合称“燕许大手笔”,是被唐玄宗称为“一代词宗”的文豪级人物。
让这位当考官,相当于让茅盾文学奖获得者给小学入学考试出题,明摆着是为难人。
考试当天,张说正在陪唐玄宗观棋,见唐玄宗下令,顺嘴便说:“以方圆动静为题,作一首诗吧。”这小孩也不怯场,说:“您得给个命题范围啊。”
张说指着棋盘,道:“方如棋局,圆若棋子,动若棋生,静若棋死。”
张说刚刚说完,小孩立马接上:“方若行义,圆若用智,动若骋材,静若得意。”
这四句诗且不论平仄如何,在立意上比张说那首可要高的多了。当这小孩一说完,唐玄宗大喜,不仅赐给财物,还派人带话给他家人:“善视养之!”
皇帝的意思很明白:好好把这孩子养大,以后朕用的上他!
但是,唐玄宗没想到的是,后来,这个小孩居然整整服务了李家四代皇帝,而且每每到社稷危难之时,他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堪称大唐第一号“救火队员”。
这个神一般的小孩,就是唐代传奇人物,人称“山中宰相”的李泌。
1、从狂士到隐士
有了皇帝的赏识,李泌一路顺风顺水。天宝年间,李泌正式入朝为官,先当翰林,后来又任东宫供奉,成为了太子李亨身边最亲信的人。
这时的李泌,正是春风得意的时候。他曾写过一首名叫《长歌行》的乐府诗——
天覆吾,地载吾,天地生吾有意无。不然绝粒升天衢,不然鸣珂游帝都。焉能不贵复不去,空作昂藏一丈夫。一丈夫兮一丈夫,千生气志是良图。请君看取百年事,业就扁舟泛五湖。
这首诗作气势纵横、汪洋恣肆,狂傲之气溢于纸面,大有李太白的风韵,称得上是上佳之作。
然而,当时的宰相张九龄看到这首诗后,却大为忧虑,专门告诫李泌:“早得美名,必有所折。宜自韬晦,斯尽善矣。藏器于身,古人所重,况童子耶!”
据说,当张九龄劝诫李泌时,李泌郑重地接受了批评,表示今后一定会收敛锋芒,低调行事。
看到李泌如此尊重自己的意见,张九龄很满意地离开了。但事实证明,李泌不过是哄张老宰相开心罢了,诸如“低调”、“安分”之类的官场戒律,李泌压根就没当回事。
天宝年间,杨国忠、安禄山等人把持大权,文武百官又大多明哲保身,搞得朝廷上下乌烟瘴气、混乱不堪。
看到这种情况,自幼就以“王佐之才”自诩的李泌当然不会无动于衷,在自己的诗文中,他对这些当朝的权臣奸相大加嘲讽,极尽讥笑之能事,好好地过了一把嘴瘾。
按照现在的标准,当时的李泌最多算个“键盘侠”,也就能骂骂闲街,但杨国忠等人可是权势滔天,真要收拾李泌,也就是动动嘴的事。
于是,杨国忠一开口,李泌只能卷包走人,被贬到蕲春郡(今湖北蕲春),成了彻头彻尾的闲人一个。
从朝廷到民间,历史上许多名臣都迈不过这道坎,而李泌居然安之若素,到了蕲春之后,他干脆躲进深山,“以习隐自适”,修道去也。
2、高水平的“救火队员”
李泌虽然躲到了深山里,但像他这种不世出的天才,老天爷不会让他闲太久的。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仓皇逃亡蜀地,太子李亨在甘肃灵武即位,也就是历史上的唐肃宗。
虽然当上了皇帝,但面对四分五裂的时局,唐肃宗实在是高兴不起来。在困局中,他想起了曾经的好友李泌。
就在他派人四处寻访李泌时,李泌居然自己穿越半个中国,主动跑到了灵武,还带来了极其详尽的平叛攻略:“今诏李光弼守太原,出井陉,郭子仪取冯翊,入河东。徐命建宁王(李倓)为范阳节度大使,北并塞与光弼相掎角,以取范阳。贼失巢窟,当死河南诸将手。”(新唐书,列传第六十四)
从史料中所记载的这份平叛策略来看,蛰伏在山中的李泌在修道之外,也没少关注天下局势,与其说他像个道士,不如说像诸葛亮更恰当。
李泌的出现,让唐肃宗李亨大喜过望。自从李泌归来后,唐肃宗与他“寝则对榻,出则联镳”,不仅如此,李泌因为修道,基本不吃荤腥,唐肃宗便常常亲自为他烤梨吃,待遇之高,在整个唐朝算的上绝无仅有。
在李泌和郭子仪、李光弼等人的内外配合下,公元757年,唐军收复长安和洛阳,成为了安史之乱的一大转折点。然而更重要的一个问题出现了:虽然唐肃宗已经当了近两年的皇帝,可他的老爹唐玄宗还在好端端地在四川活着呢,首都光复了,唐朝却有两个皇帝,这就很尴尬了。
当时,唐肃宗虽然对皇帝之位恋恋不舍,却也不得不摆出一副要退位姿态;唐玄宗靠政变起家,对儿子的想法更是门儿清,由于害怕唐肃宗再来一起“玄武门之变”,干脆赖在四川不走了。这一来,两下里便僵持住了。
自古以来,皇帝的家事一向是大臣的禁区,一旦插手,多半会死无葬身之地。但在李泌看来,平叛才是当务之急,如果为了这种事耽误了军情大事,简直是捡了芝麻丢西瓜。
于是,李泌毫不犹豫地出手干预了:他一方面劝说唐肃宗继续当皇帝;另一方面多次上书劝谏唐玄宗安于太上皇之位,好让唐肃宗能够在身边尽孝。经过李泌的居中调停,唐玄宗终于放下了顾虑,回到了长安,使得皇权内部实现了稳定过渡。
在外能平定叛乱,在内能解决皇帝的“家庭矛盾”,经过这件事后,李泌“权逾宰相”,成了整个朝廷中最为炙手可热的人物。
3、来去自如的“山中宰相”
古人云,“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现代人说:“出头的椽子先烂”,李泌作为当时出类拔萃的人物,如果没人给他穿小鞋、下绊子,那才真是怪事。
自从李泌随侍在唐肃宗身边起,来自权臣的嫉妒和毁谤一刻也没有停息过。而此时的李泌,已经对官位、权力毫无兴趣,更不屑与这些小人同朝为官。
于是,当两京收复、天下大局已定后,李泌便辞官而去,隐居在衡山之中,重新过起了修道生活。
唐肃宗驾崩后,唐代宗即位,又将李泌召入朝中委以重任。但不久后,李泌又先后受到元载和常衮两任宰相的嫉妒和排挤,长期在地方任职,每到一处都是政绩斐然,做了许多造福百姓的工作。特别是在杭州任上,他引西湖水为井,结束了杭州地区“水泉咸苦”的历史,使得杭州真正富裕了起来。
在经历了三朝的风波后,李泌终于对官宦生涯感到了彻底厌倦,于是再次远离政治,又到了衡山隐居起来。
然而,唐德宗建中四年,泾原兵变爆发,唐德宗逃出长安。在唐德宗的召唤下,已经六十余岁的李泌再度出山,开始了他最后一次“救火任务”。
入朝之后,李泌在短短数年的时间内,平定叛乱、抵御吐蕃、联合回纥、维护太子,成为了德宗一朝的中流砥柱。
在为唐德宗鞠躬尽瘁了六年后,唐德宗贞元五年,李泌病逝于长安,时年六十八岁。
李泌一生,以神童始、以宰相终,而真正封侯拜相的时间不过短短数年,但他却在数十年的时间里,在幕后切切实实地起到了“扶大厦之将倾”的作用,成为了唐朝乃至后世代代相传的传奇之一。
康熙六十一年,在李泌去世近千年后,他与历史上的四十位贤臣名将一起,从祀于京城的历代帝王庙中,千古英名,以此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