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李隆基和李宪,为何没有因为权力相互斗争?
两千年封建王朝史,权力斗争不断,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小编带来的文章。
汉语当中有这样一个成语叫做兄弟阋墙,出自《诗经·小雅》的“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意思是,兄弟之间虽然会在家宅当中有些争吵,但当面对外部的威胁时,总是能够团结起来,一致对外,这种情况总的来说更多出现在平民百姓家中,对于王公贵族来说,随着涉及到的权力和利益纠葛越大,即便是亲兄弟也有兵戎相见的时候。
比如我们非常熟悉的玄武门之变,唐太宗李世民为了争夺皇位,将自己的两位亲兄弟亲手斩杀于玄武门外,中国历史上这种用至亲之血换来皇权的例子不胜枚举。但是也有例外,比如汉代的刘庄和刘疆,唐代的李隆基和李宪,他们在面对皇位继承之争的时候,选择的是相互谦让,最终成就了两个朝代的繁盛。
汉武帝刘秀得到天下之后,遇到了他掌权当政的第一个难题,那就是册立皇后。表面上看来,册封皇后很简单,找一个自己最中意就行,但是皇帝封后不比寻常人家,复杂的利益和情感问题往往让人头疼不已。
对刘秀来说,他当时有两个选择,一个是对他治国安邦有帮助的郭圣通,另一个是他心中偏爱的原配妻子阴丽华,从利益的角度来说,郭圣通其实是最理想的人选,首先她的婆家是当时河北地区最大的势力集团,对刘秀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支撑,如果要册封阴丽华,必须要有一个更合适的理由,比如可以被立为太子的儿子。
可惜阴丽华两样都没占到,郭圣通反而先她生下了名为刘疆的儿子,这样一来,刘秀再也没有理由不选郭圣通了。但是郭圣通的家族倚仗这位皇后的权势,后来开始在朝堂上胡作非为,刘秀一气之下,将郭圣通的皇后头衔废除,把原配阴丽华扶上了后位置。
但是废后留下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太子需不需要更换,此时刘疆已经长大成人,听见朝中的一轮之后,他不仅没有生气,反而主动向刘秀提出来废储的建议,希望让自己的弟弟,也就是阴丽华后来生下的孩子刘庄来做这个太子。
很快,这个消息也传到了阴丽华的耳中,这个宅心仁厚的皇后非常谦虚,认为刘疆的太子之位是名正言顺的,刘庄也表示自己没有想要和哥哥争夺的意思,请求刘秀保持现状,看到家中的孩子们如此谦和礼让,刘秀自然是非常感动,一时没有做出决定,搁置了此事。
公元43年的时候,刘疆再次向刘秀提出退位让贤的想法,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他应该是清楚自己位置无论如何都有些尴尬,而且确实对于帝王之位没有什么野心,所以再三请求另立储君,最终,刘秀应允了他,但是为了补偿他,给了他东阳王的封号,并给了一个封国,刘庄成为太子,继承大统,在他的治下,汉代有了明章之治的盛世局面。
李隆基和李宪
再来说说另外一对谦让的兄弟,李隆基和李宪,唐代虽然有唐太宗的心狠手辣,但也有这对兄弟让位的佳话,他们二人是唐睿宗李旦的后代,按理说这样的地位在皇家里面已经是非常尊贵的了,但其实他们的真实处境并非如此,所谓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掌权的武则天对前朝的李家子孙大力打压,基本上没有什么权势。
也许就是在这种艰难的处境下,他们兄弟之间也懂得了相互照顾。在纷乱的局势当中,李隆基与当时的太平公主一起发起了兵变,将唐睿宗扶上了帝位,历朝历代的皇帝们登基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立太子,这是不能草率的小事,到底应该立谁呢?
唐睿宗和刘秀一样陷入了矛盾当中。李宪其实在此前已经被立作太子,只是因为朝局变动,很多事情已经和以前不同,这个旧日的太子到底是不是应该继续保留,还是选择立下大功的李隆基,一时无法抉择。
李宪是一个非常深明大义的人,他敏锐地察觉到了唐睿宗的想法,于是主动提出要让位于李隆基,认为太子本来就应该以德服人,自己身无长物,不能叫人信服,李隆基闻知此事非常惶恐,连忙推辞,他认为太子之位关系国之根本,不可轻易易主,而且自己资历尚浅,还不能担此大任,在唐睿宗和李宪的多次劝说下,他才勉强答应,后来也确实把国家治理得非常好。
这两对兄弟在一众腥风血雨的夺嫡之争当中可以说是非常另类了,这都是因为他们个人的品德高尚,若非如此,皇室的纷争必然又会带来动荡,受苦的终究是无辜的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