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刘禅的政治智慧到底有多不简单?了解之后你就知道了

  刘禅乐不思蜀?了解真相后才知道,刘禅的政治智慧不简单,是很多人要的问题?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

  刘禅在投降魏国后曾经说过一句话“此间乐,不思蜀”,就因为这句话,刘禅被后世嘲笑了几千年,说他是扶不起的阿斗,还成了昏庸之主的代表。但也有人认为“乐不思蜀”是一种高超的政治智慧,是刘禅的自保之道。

  刘禅是典型的官二代、富二代,长在温室里的花朵。公元223年,刘备去世,刘禅登基,直到公元263年投降魏国,刘禅统治了蜀国长达40年之久。能在乱世之中维持统治40年,而且期间政治清明,百官团结,单凭这一点就足以证明刘禅不是昏聩之君,起码比吴、魏两国的皇帝强。魏国自曹丕之后,继位的皇帝就一个比一个弱,还让司马家夺了权。吴国的皇帝自孙权之后,更是直接被自己的臣子换了两轮,最后一个孙皓则是有名的暴君,荒唐无比。

  我们先看看别人是怎么评价阿斗的。刘备曾对刘禅说“丞相叹卿智量,甚大增修,过于所望,审能如此,吾复何忧?勉之,勉之。”这里的丞相指的就是诸葛亮,这段话其实是诸葛亮对射君说的,射君转告刘备,刘备再告诉刘禅。转了那么多次才到刘禅耳朵,诸葛亮应该没有拍马屁的嫌疑。诸葛亮还在《与杜微书》中评价刘禅:“朝廷年方十八,天资仁敏,爱德下士”,这个评价也很中肯。诸葛亮的这两句话都表达了一个意思,就是刘禅有智慧,天性仁德,有容人之量。那刘禅是不是真的是诸葛亮评价的那样呢,我们可以拿刘禅登基后的事情验证一下。

  刘禅登基时十七岁,刘备临死前特意叮嘱他“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这一点被刘禅完美的执行了,直到诸葛亮死前,刘禅都是“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是因为刘禅昏庸懦弱,才把所有事情都交给诸葛亮的吗,从刘禅后面的举动来看,显然不是。诸葛亮死后,刘禅就撤销了集军政大权于一身的丞相这个职位,以费祎为尚书令和大将军,以蒋琬为大司马,两人分管军务和政务,费祎和蒋琬死后,刘禅更是直接军政一把抓。刘禅在自己有能力直接管理军政的情况下,依然能将大权交给诸葛亮而且完全配合,只能说刘禅是有容人之量,能为了蜀国大局,容忍诸葛亮这个权臣。

  刘禅的仁德宽容也是有事实依据的,刘禅再位长达40年,但没有赐死过一个臣子,这应该是历史上独一份。李严犯了军法,导致北伐失败,还把罪名推在诸葛亮身上,刘禅只是让他罢官回家。魏延不顾军令,和杨仪刀兵相向,罪同叛逆,刘禅也因为他没有投降魏国而下令厚葬。黄皓擅权,姜维请求杀了黄皓,刘禅说黄皓只是个小人,没必要为难他,还让黄皓去向姜维赔罪。

  诸葛亮说刘禅有大智,这一点虽然没有特别突出的事件来证明,但刘禅是政治手腕一点也不差,就算不是大智,也绝对算不上昏庸。刘禅登基后,对诸葛亮言听计从,却没有放任诸葛亮打压益州系官员,很好的维持了益州系和荆州系的势力均衡。同时期的吴国和魏国内部互相倾轧的问题都很严重,只有蜀国维持了既有争斗又有合作的良性竞争关系,这和刘禅的居中调停是分不开的。而且,诸葛亮死后,刘禅从分权到抓权稳步推进,平稳的将权利从权臣手中慢慢集中到自己手上,过程也很和平,这就需要很高明的政治手腕。纵观历史,哪一次君主收权不是腥风血雨,人头满地。

  客观的说,蜀国的灭亡和刘禅的关系不是很大,实在是综合国力上耗不过魏国。

  刘禅投降司马昭问他想不想回到蜀国,刘禅说“此间乐,不思蜀”,这何尝不是一种装傻的政治智慧。司马昭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却是暗藏杀机,刘禅如果流露出一丝思念故国的心思,司马昭就不会放心他,不但会杀他,还有可能把西蜀降臣都清洗一遍。郤正以为刘禅向司马昭说思念故土就有机会回到蜀国,未免太天真了。

  所以刘禅要以乐不思蜀来麻痹司马昭,让司马昭放心,后人单凭这一句话就彻底否定刘禅,只能说是庸人之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