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颇负荆请罪后怎么样了,难怪书上没有说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负荆请罪后,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廉颇负荆请罪大家都耳熟能详。廉颇身为赵国一员大将,还与白起,李牧等同位列战国四大名将。廉颇的功勋是靠大大小小的战役换来的,而市井出身的蔺相如只干了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两件事儿,就位列于廉颇之上,廉颇自然是不服的。廉颇本就是一员武将,哪里会什么隐藏,能说出来就不会憋着,所以廉颇不喜欢蔺相如是人尽皆知的。
但是当廉颇知道蔺相如为了大义、为了赵国不不计较的时候,廉颇主动负荆请罪。然后两人一文一武,一张一弛。一时间,秦国也不敢挑衅赵国了。
如果故事到这里就结束,那还是好的。两人交好,毋庸置疑,但是关于两人留白的美好结局却是疑点重重。我们都知道赵国长平之战里并没有提到蔺相如,而在长平之战时,赵国先是派出廉颇来抵抗,廉颇选择防御打消耗战,后来秦国眼看攻不下,就四处放流言称廉颇打不过,派出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难道蔺相如作为赵国的丞相没有阻止过赵王吗?
在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庭怀古》里曾经写道:“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赵王想起廉颇,派人去魏国打听廉颇的饭量还好吗?言下之意就是打听廉颇还能不能用,这说明廉颇当时人在魏国,而且赵王对廉颇根本不了解。廉颇为了表示自己的身体好就吃了很多,还换上自己的盔甲,骑上战马,还耍了两套拳。
但是这个时候,使者回去称廉颇很能吃,一顿饭工夫就上了三次茅厕。于是赵王就认定廉颇不能用。这里很明显这个使者跟廉颇有仇,但是赵王完全不知道,按理说就是派个人,而赵王偏偏派了廉颇的仇人?
就算赵王不知道,蔺相如会不知道吗?所以他们的关系到底是什么样的?这俩人在此后的故事里还是没有交集,倒是在负荆请罪之前,这两个人的交集反而多一点,所以这两人的关系到底是什么样子的?难道大史官司马迁说错了?
这就是教材只截取一半的后果——产生不必要的误会。
蔺相如与廉颇的关系在负荆请罪后的的确确是好的,毕竟他俩的和好也是双方的利益最大化,从这个角度来说还是稳的,但是为什么后面没有蔺相如出现呢?
原来蔺相如在得知长平之战失败后就已经病死了,而此时的廉颇因为不被重用而去了别国,奈何别国也不用他,他就长居魏国,等待赵王的征用。
等到赵王醒悟的时候赵王又派出了错误的使者,导致这一系列误会的发生。在赵王派使者的时候,蔺相如早就死了,朝中的党羽也就到了别人的门下蹭饭吃了。
在这种时候,下面的投机者也不会派出合适的使者的。
为什么说蔺相如早就死了呢?因为虽然赵国在长平之战中伤亡惨重,被活埋了20万人,但是在此之后,赵国还是维持了38年的。而在这38年间沧海桑田,廉颇不被召回也是可以理解的。那么长平之战之后蔺相如才死,为何在长平之战时蔺相如没有站出来呢,难道是病危吗?答案并不是。
其实蔺相如和廉颇关系是很好的,但是随着赵王的死亡,新登基的赵王并不喜欢蔺相如和廉颇的组合。或许他只是不想用其中一个,但是两个人已经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局面。有时候蔺相如还经常帮廉颇说好话,这更让新登基的赵王心里不舒服,所以对重用赵括的赵王来说,这两个人已经不重要了。反而,对于他们的文武结合,赵王认为是一种僭越。
帝王之术在于制衡,所以站在赵王的角度,扶持一个新的武将做自己人,是正常操作。而对于廉颇和蔺相如,他们都做着自己的事儿,但是结局却没能往他们奋斗的方向走,结局不禁令人深思。
那么廉颇和蔺相如最后没有完成和平盛世的梦想,到底是谁错了?是制衡的赵王?还是两人太过于张扬不懂得收敛?
都不是,有些时候不犯错,也是错的。
如果非要找一个背锅的,那就只能是赵王扶持的这个赵括了。赵括没有实力,还偏偏说的天花乱坠,难道还能怪赵王识人不行?当然赵括只是背锅,他也没背叛过,做过坏事。长平之战的失败是必然,但是后来的这个使者和廉颇有仇,绝对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这种公报私仇的,直接造成了赵国的早衰。
其实廉颇和蔺相如的结合是美好的,但是结局却让人感慨,语文课的教材上没有写,语文老师更不愿意多说,但是我们要知道故事的结局:廉颇得不到重用郁闷含恨而死,蔺相如病死,而两人之前冰释前嫌的美好故事,却永久的流传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