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官员薪酬,明清官员的薪酬就是屌丝
北宋对官员相当优厚的,官员俸禄之厚,在中国历代封建王朝中是数一数二的。明清官员俸禄微薄,如果靠俸禄糊口,是比较寒酸的。
明朝初期,官员致仕(退休)之后是没俸禄的。《典故纪闻》载,成化十五年,太子少保户部尚书杨鼎乞致仕,特赐敕允之,仍给月米二石,岁夫四名,先是,大臣致仕,未有给米拨夫例,有之自鼎始。可知在杨鼎以前官员退休是没有退休金的,杨鼎有了,也少的可怜,堂堂的太子少保户部尚书(从一品),在任上时年俸888石,退休后才区区24石。
关于明朝宗藩亲王、君王等人的工资,和官员们比起来就是很高的了。亲王万石,君王二千石,镇国将军一千石,辅国将军八百石,公主及驸马二千石等,这还不算赐给的大量的土地。明朝各宗藩居于封地,不让他们出来做官和做其它营生,生活所需靠国家俸禄和属于自己土地的收入,时间长了成为国家的一大负担。
也就是说,朝廷可以拿三四钱的粗布,发给官员顶三十两银子的工资。这种事情我不知道在当时是否经常发生,估计应该是很常见,因为身为吏部尚书的余继登记述了,说明朝廷对待官员的这种不公平的情况使他及周围的人反感,在社会上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不过,明朝官员领工资时往往并不能全部领到米,有时是折银、折钞、折布,官员就得不到他们应该得到的实际数了。明吏部尚书余继登在他的《典故纪闻》里记载:成化十六年,每阔白布折米三十石,然布极细者不过折银二两,而米遇贵,石值银一两,后又以粗棉布值银三四钱者支与,是粗布一匹,准银价三十两。
按照现在的习惯看,司长的职位离副部长只一步之遥,下一步升迁就可提拔为副部长了(那时的郎中不可能直接提拔为侍郎,品级差的太远),可是工资差距却太大了。七品县令的年薪仅为尚书的11.48%,这个差距也很大,不知道现在的县长工资是部长的百分之几。
那时的工资差距很明显:侍郎是相当于现在的副部长,年薪为125155.8元,比尚书少92972.88元;郎中相当于现在的司长,年薪为57214.08元,比侍郎少了67941.72,不到侍郎的一半。
清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说“明官俸最薄”,这也是大多数人的意见,但是按照我换算的这个数来说,当时官员的工资水平并不低。尚书相当于现在的部长职务,年薪218128.68元,我不知道现在的部长年薪是多少,估计不会比这个高了。
的月收入即有128万之巨!年收入超过1500万!!位居二品的官员(相当于现在的省长一级),月收入也有25万多,即使是相当于现在富裕县的县长的月收入也将近13万!!对比明朝官员的俸禄,真是天壤之别呀!!
15306.4万
赤县县丞
赤县县令306012.8万
少卿357015.0万
九卿459019.2万
安全性未知,该超链接内容与搜狐无关
5511023.5万
侍郎
六部尚书6012025.7万
参知政事20040085.5万
宰相300600128.3万
三师12024051.3万注:正一品均为虚职,加职,无实权,故俸禄反而少
月俸(两)其余月收入(元)
由于宋代官员俸禄的款项极为繁复,如果一一计算,实在太花费精力。为此我在这里仅列举俸禄一项,其余多项的总值大致推算为其俸禄的2倍(可能不止于此,姑且这样计算吧)。
这种职钱依官员本官与差谴职的级差按等发给,故虽任同一官,职钱并不相同。在判、知等字前加守、试者,说明低于差谴职一至二品,每月分别加55贯和50贯。在判、知等字前加行字或不加字者,说明本官高于差谴官或与之平级,每月加60贯。
宋代官俸制度十分混乱,官员无实职者可以领俸,有实职者则可以另加钱。除正俸外,还有服装、禄粟、茶酒厨料、薪炭、盐、随从衣粮、马匹刍粟、添支(增给)、职钱、公使钱及恩赏等,地方官则配有大量职田。官员有差遣职务者另加津贴,作为职务补贴。
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首次大幅度加薪,仁宗
嘉佑
年间正式制定“禄令”,如规定宰相、枢密使
月俸料300贯,春、冬衣服各赐绫20匹、绢。
此外朝廷还时常给予赏赐。宋初基本沿袭后周之制,采用俸户制。太宗初年废俸户制,本官月俸给1/3钱,2/3实物。初期俸禄较低
宰相的俸禄就是明朝的五倍。宋代俸禄包括正俸(钱)、禄粟(米)、职钱、公用钱、职田、茶汤钱、给卷(差旅费)、厨料、薪炭等许多令人眼花缭乱的名目,大多均以钱支付。还有谦人(仆役)、衣料(官员使唤之仆役,每人每年粮食折钱3000文,绸绢每匹折钱一贯,布每匹350文,绵每两40文等)等等,不一一列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