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刘备为什么不选择张飞镇守汉中
很多人都不了解魏延守汉中,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欣赏。
汉中北接关中,南接巴蜀,向西可到陇右,向东可经南阳盆地直下荆襄,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它的重要性,世人皆知,无需赘言。
汉中的位置太重要了
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曹操为了获得进攻蜀地的前哨,开始进攻汉中的张鲁。之后张鲁投降,曹操顺利拿下汉中。曹操取了汉中的消息,使得刚刚夺取益州的刘备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在法正的建议和谋划下,刘备主动出击,向北发兵,准备趁曹操立足未稳,夺取汉中。历经两年多的鏖战之后,刘备终于如愿以偿,拿下汉中全境,并在群臣拥戴下进位汉中王。
进位汉中王是刘备人生的高光时刻请点击
此时,一个问题自然而然地被摆到了桌面:到底该派谁来镇守汉中这样的战略要冲?
《三国志》记载,所有人都觉得肯定是张飞,而且张飞也觉得一定是他。最后的结果却令人大跌眼镜:刘备选择了魏延。当刘备宣布了这个任命后,所有人都震惊了(一军俱惊)。
那么问题又来了,此时魏延无论名气还是资历都不出色,更别说要跟张飞比了,刘备为什么就选了魏延?
张飞
今天我们就来做一回刘备“肚子里的蛔虫”,揭示一下刘备选了魏延的缘由。
第一,魏延对刘备忠心
《三国演义》将魏延塑造成了一个大反派。先说他是“降将”,所以天生就有“忠诚”问题。再说他“脚步太快”,熄灭了孔明续命的“七星灯”,让读者恨得牙痒痒。最后,再由开启了“上帝模式”的诸葛亮“钦定”魏延“脑后有反骨”,然后真的造反,最后被马岱斩杀。
《三国演义》的影响太广,连带着魏延的形象也变得“反派”起来。
魏延出身可是刘备“部曲”
但如果刘备真的对魏延的忠心存疑,又怎么会让他去镇守汉中这种战略要冲呢?其实,在正史中,魏延不但不是降将,而是刘备的“部曲”。“部曲”在古代表示一个人的私军。无论哪方势力,君主私军的“政审”肯定是最严格的,如果魏延真有忠诚隐忧,早就被“开除”了。所以,魏延根本不是“忠诚存疑的降将”,而是出身于最受信赖的,刘备自己的私人部队,对刘备绝对忠心,也受刘备信赖。
第二,魏延的能力也获认可
《三国志》记载,魏延跟随刘备入川,是先锋之一,作战勇猛,立下不少战功,被刘备提拔为牙门将军。有历史发明家说“牙门将军”是杂号将军,实在是不值一驳。实际上,牙门将军是主帅旁边的近侍(所以又证明了魏延受信任),行军时为参谋,作战时为前锋,必须“勇谋兼备,文武双全”,赵云就做过“牙门将军”。应该说,此时的魏延,已经初步展示出了自己的能力。
赵云也曾任牙门将军
刘备在宣布汉中由魏延镇守时,魏延回答:如果曹操率主力倾巢而出,我会为您挡住;如果只是偏将带十万兵马来,我会为您消灭他们。魏延说完这句话后,刘备“称善”,众将也没有怀疑或者暗讽他,而是“众咸壮其言”。这证明魏延的能力在蜀汉也得到了认可。
第三,刘备培养“新鲜血液”的考虑
蜀汉的人才匮乏,一直是个大问题。而人才梯队的合理配置,更是刘备心中的隐忧。要注意,刘备进位汉中王时,已年过六旬,跟着他打天下的将领大部分也过了壮年。此时,培养年轻一辈的新鲜血液,让他们有机会接受锻炼,尽快能够独当一面,就成了刘备心中重要的战略考量。而魏延在年轻一辈中,出身清白,对自己忠心,而且有勇有谋,正是最好的苗子。况且,刘备本身就有不拘一格用人的习惯,诸葛亮法正等人,不也是“坐火箭”上来的吗?
法正是刘备的“谋主”,真正的首席军师
最后,刘备对张飞有更高明的安排
汉中重地,如果单从信任角度讲,张飞的确是不二之选。但张飞早年没有守住下邳,导致刘备夫人和子女陷入危机。虽然正史中的张飞也不似演义中那般“鲁莽”,但镇守汉中的确是“谋”的重要性远高于“勇”。刘备综合考虑,最后放弃了让张飞来镇守汉中,而是让他到阆中一代镇守。阆中在汉中和成都之间,一面可以给魏延“压阵”,一面可以拱卫首都。无论哪边有事,张飞这路刘备的亲兵都可以迅速支援。
张飞守阆中,是个更好的安排
综合来说,刘备不选张飞,而选魏延守汉中的决策,还是很有道理的。魏延自己也没有让刘备失望,担任汉中太守之后多次打败了曹操的进攻,甚至还在西线的阳溪大破曹魏名将费瑶和郭淮。诸葛亮北伐时,魏延提出了子午谷奇谋,如果诸葛亮愿意像刘备那样,至少给魏延一个机会试一试,可能北伐就会成功,历史就真的改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