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王朱棣最有实力的弟弟,因识时务而得以善终
明洪武三年,明太祖朱元璋为了确保大明江山稳固,决定分封除了太子朱标以外的24个儿子和1个孙子为藩王,让他们驻守边疆来屏藩皇室。
其实,朱元璋的出发点是好的,让这些藩王“上卫国家,下安生民”,但他却忘记了汉行分封的“七国之乱”以及晋行分封导致的“八王之乱”。有个叫叶伯巨的人,曾建议朱元璋削藩,但朱元璋非但不听,还说他离间朱家骨肉,下令把他处死了。
由于各藩王在自己的领地内有很大权力,甚至可以节制军队,成为了事实上的诸侯王,所以长此以往,藩王坐大,肯定会起兵造反。可以说朱元璋给皇太孙朱允炆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这颗炸弹一定会爆炸,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在众多的藩王中,驻守北平的燕王朱棣实力最大,拥有精兵十万。其次就是宁王朱权“带甲八万,革车六千”,成为了和朱棣实力不相上下的藩王,而且其手下的大宁驻军也非常精锐,一点也不差于朱棣的燕军。
下面咱们就说下宁王朱权,以及他在靖难之役中的表现
朱权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十七个儿子,1391年13岁时就被封为宁王,两年后来到了自己的封地大宁,统帅大宁驻军抵抗蒙古袭扰。宁王虽然只有二十出头,却已经多次领兵出征了,而且他多谋善断,文韬武略无所不晓。
1399年,朱棣发动靖难之役,短时间内就控制了北平地区,兵力增至数万人。那么此时其他握有兵权的藩王都在干什么呢?尤其是实力最强的宁王朱权,他为什么没有抄朱棣的后路?
实际上,各大藩王中大部分已经被建文帝夺去了兵权,少数几个也对朱棣的造反持观望态度,宁王朱权更是当起了吃瓜群众,两边不得罪,既不响应朱棣起兵,也对朝廷召他回京的圣旨假装没听见。
其实朱权坐地观望是有原因的,一方面自己常年和四哥朱棣配合剿灭残元势力,两人的感情还是很好的,其次大宁府和朱棣控制的北平地区相邻,一旦响应朝廷讨伐朱棣,可能朱棣第一个就要收拾他,所以他不敢响应朝廷;另一方面,朱棣起兵之初,朝廷大军几乎占据压倒性优势,朱权更不敢当朱棣的造反合伙人,一旦失败,恐怕祸及满门。
不过朱棣也真是厉害,不到半年就相继击败朝廷派来的耿炳文和李景隆的几十万大军。然而,朱棣虽然取胜,奈何朝廷有源源不断从各省开来的援兵和物资,朝廷大军反而越打越多。
困境中的朱棣便打起了宁王朱权的主意,尤其是对朱权手下的朵颜三卫早就垂涎三尺了。朱棣曾与诸将商议道:“以往我巡察塞上时,见大宁诸军十分剽悍。如果我能获得大宁,截断辽东,采用边骑助战,便大事可成啊!”
1399年十月,朱棣抄小路来到大宁,并让大军在外边埋伏。朱棣只身进城,一见到朱权就使出苦肉计,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向朱权哭诉自己如何冤枉,还拉着朱权一起叙旧。朱权可真是个实在人,一口一个四哥叫着,还好吃好喝招待着朱棣,但鸡贼的朱棣早就派人去策反朱权的三卫部长及诸守军了。
当朱棣觉得策反工作已经差不多了,才告辞回去,朱权也一直送他送到郊外,心想:“总算送走了瘟神”。
但是,朱权刚走出城,埋伏的燕军立马一拥而上,“绑架”了朱权,手下的大宁驻军也全都被朱棣策反改姓燕了,朱权的子女妻妾也被朱棣“绑架”,这样朱权糊里糊涂就“被”参加了靖难之役。看来跟老谋深算的朱棣比起来,朱权还是太年轻啊!
朱权只能接受现实,不情愿得成为了唯一一个在靖难之役“支援”朱棣的藩王。而大宁的全部军队都被朱棣收编,朱棣实力大增。尤其是宁王朱权手下的精锐骑兵朵颜三卫,这支部队堪称中国历史上最强悍的雇佣军,在靖难之役中多次以少胜多,战斗力爆表,为朱棣夺得皇位立下汗马功劳。
当然了,数万大宁驻军能服服帖帖加入“反贼”朱棣,朱权也功不可没,他是当时燕军中仅次于朱棣的人物,朱棣也曾对这个十七弟许下一个承诺,事成之后,平分天下。可是当朱棣真正登上皇位成为九五之尊后,朱权也明白当年自己是被迫加入的燕军,所谓平分天下,不过是镜花水月,他也从来没想要。
朱权深知功高震主的道理,再在京城久留恐怕要落个“飞鸟尽,良弓藏”的后果,于是就申请离京,最后就封南昌。
晚年的朱权热心于戏曲、著述、释道,整天与文学士子互相往来,还迷上古琴和茶道,宛如一个皇家的陶渊明,丝毫看不出他在靖难之役中的那般叱咤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