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为什么说立杨广为太子是隋文帝一生最英明也是错误最大的决定?

  有人说隋炀帝杨广是千古一帝,他做过一些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事情,也有人说他是暴君,一个并不昏庸的暴君。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公元569年,杨广生于长安。杨广出生的时候,他爹杨坚还只是北周的一个大将军,不久之前刚刚继承了他爷爷的爵位。而当时的北周,正处于最为强大的时期,几年之后灭掉了北齐,统一了中原北方。

  不过,杨广的出生,似乎给杨家带来了巨大的好运。此后的十几年时间里,杨坚屡立战功,然后成为皇帝的老丈人。等到皇帝女婿死了以后,杨坚的小外孙做了新皇帝,由杨坚把持朝政。又当了几年强大外戚之后,杨坚干脆直接从自己外孙手里,抢了皇位,自己做了皇帝。

  隋朝就此开国。

  公元581年,隋朝开国,这一年,杨广13岁,封晋王。

  七年之后,隋军南下灭陈。年仅20岁的杨广,总领全军,同时由隋朝名将高颎实际指挥。这一战,隋军一鼓作气,灭掉了南陈,彻底统一了天下。

  才满20岁的杨广,便已有灭国之功。

  可惜的是,不管杨广再怎么优秀,他仍然只能做晋王,而做不了太子。没办法,谁让他头上还有个大哥呢?在杨广之前,隋文帝和皇后独孤氏,已经育有一子,也就是杨广的大哥杨勇。而杨广,则是嫡次子。

  凭啥我比你优秀,而你只是比我早生了几年,就得让你做太子呢?

  于是,在杨广成年之后,一场夺嫡之战,就此开始。

  身为太子的杨勇,其实有点像是现代的文艺青年。长得帅,好学习,善作诗词,个性率真不做作,交往的也都是当时的名士。这样的人,如果做一个诗人的话,或许会很成功。但做皇帝的话……后来的李煜、赵佶等人,已经足够说明问题了。

  相比之下,杨广显然更适合做皇帝。

  因为他会隐忍,而且够狠。

  杨广知道,自己老爹崇尚节俭,所以自己的生活也相当的朴素。在做皇子的时候,杨广几乎完全与美色绝缘。除了自己的正妃萧氏之外,基本连侍妾都只是用来凑数的。而且,杨广还积极联络朝臣,将当时隋朝重臣杨素、宇文述等人,都拉到了自己这边,结成了一个庞大的晋王党。

  除了这些以外,杨广还在自己的生母独孤氏面前,经常说大哥的坏话,诬陷大哥。虽然杨广和杨勇都是皇后独孤氏所生,但经过杨广这样日积月累的诋毁,独孤氏也开始对杨勇有所怀疑,觉得大儿子不适合做太子了。

  一个生性疏狂,喜奢侈,喜美女,典型的文艺青年,就是不太会干活。

  另一个为人朴素,不好色,战功卓著,在朝中有口皆碑,连老妈都觉得他更有才能。

  如果你是杨坚,你说你选谁做太子?

  公元600年,在经过长达十年的夺嫡大战之后,杨广最终取得了胜利。这一年,隋文帝杨坚废掉了太子杨勇,改立杨广为太子。

  从当时的角度来看,这显然是一个十分英明的决定。

  但从后世的角度来说,这恐怕是隋文帝杨坚一生当中,所有决定当中错误最大的一个。

  公元602年,杨广的生母独孤氏病故。独孤氏去世之后,原本身体强健的杨坚,也迅速病重。两年之后,杨坚病危,杨广抢先封锁了皇宫,顺利即位。

  对于隋文帝的死,历史上一直众说纷纭。很多人都说,杨坚病重之时,已经看透了杨广的为人,想要再次立杨勇为太子。结果杨广抢先封锁了皇宫,最后活活勒死了自己的父亲。

  事实到底如何,后世不得而知。

  但从这一天开始,杨广确实登上了皇位,成为了庞大的隋帝国的新一代掌权者。

  我已是皇帝,已经拥有了至高无上的权力,无需再继续伪装了。

  杨广登基之后,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清理自己的兄弟。杨广先是以杨坚遗诏为名,逼大哥杨勇自尽。另外三个弟弟,也被他分别幽禁致死。杨勇的几个儿子,也被他全部流放岭南,并于途中处死。

  如此手段,堪称狠辣。

  然后,杨广开始疯狂透支隋朝的国力,以实现自己的许多疯狂想法。

  第一件事,是营造洛阳城,在各地建造宫殿。

  杨广迁都洛阳,其实还真不光是为了想要住得舒服一点,或者单纯想搬家什么的。杨广之所以想要把隋朝的都城,从长安搬到洛阳,最重要的原因,其实是想摆脱关陇集团的束缚。

  关陇集团,成型于当年西魏时代。历经西魏、北周、隋这三代的发展后,关陇集团已经成为一股极其强大的政治力量。就连皇帝本人,都要受到关陇集团的制约。

  杨广不愿意受到任何人的制约,而关陇集团,又是他能够统治这个国家的政治基础,不可能直接清理。所以,最直接的办法,就是搬家。

  长安,是关陇集团的核心之地,但洛阳不是。

  为了修建洛阳城,杨广大范围征调民力。整个洛阳新城,历时十个月建造完成。参与建造洛阳城的总人数,长时间保持在两百万人的规模,每个月进行轮换。

  如果假设每个人只去服一个月劳役的话,建造洛阳城的总人次,就达到了两千万。

  这还只是洛阳一地。

  除了洛阳新城之外,杨广为了方便自己去各地巡视,有地方居住,还建造了显仁宫、江都宫、临江宫、晋阳宫、西苑等大型宫殿。另外,杨广几次下扬州巡视,每次出巡,同样需要消耗极大的人力物力。

  所以,光是这一件事,就已经足以让隋文帝辛苦积攒二十多年的家底,全都打了水漂了。最要命的是,这还仅仅只是第一件事而已。

  第二件事,修大运河。

  客观来说,大运河的贯通,对于整个中华文明来说,确实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大运河贯通之后,江南的水域网络,可以直接连通关中。整个中原地区,基本上都可以用水道连接起来。

  这条大运河的作用,就相当于是今天的高铁,一条贯通国家南北,将国家原本分成数段的铁路,彻底连接成铁路网。

  杨广的眼光其实相当不错,看到了这条大运河贯通之后,能够带来的巨大好处。但问题是,他忽略了一个很关键的问题。

  修这条大运河,到底要花多少人力?

  为了完成这项超级工程,杨广消耗掉的国力,比第一件事只多不少。

  第三件事,征讨高句丽。

  征讨高句丽,对于隋朝来说,同样是个十分重要的事情。隋朝那会儿,高句丽是北方一个极为强大的政权,占据了今天整个东北再加上朝鲜半岛,以及更北方的大片地区。对于隋朝来说,高句丽比突厥人更麻烦。因为突厥只是单纯的游牧民族,最棘手的只是骑兵。想要对付突厥,隋朝只要同样建立起强大的骑兵军团即可。

  但高句丽不一样。

  高句丽除了善于骑射之外,还从中原这边,学会了一套极为完善的戍堡体系。每占领一个地方,就在当地建城修堡垒,步步为营,一步一步扩大自己的地盘。突厥是打完就走,不占地盘。而高句丽不但占地盘,而且想要收复失地还十分困难,因为你得一个堡垒一座城的慢慢拆过去。

  大业七年,杨广征调了一百多万士兵,两百多万民夫,这基本已经相当于是倾国之战了。结果,这次战争,因为杨广本人指挥不当,被打败了。非但没有打服高句丽,隋朝自己反倒战死了几十万人。

  征讨高句丽,让原本已经被逼得快没有活路的老百姓们,彻底活不下去了。于是,在这一年,山东人王薄揭竿而起,拉开了隋末起义的浪潮。

  面对这样的局面,杨广仍然不肯罢手。第二年,再次举倾国之兵,进攻高句丽。结果前面刚开打,身后负责督运粮草的杨玄感,就发动了叛乱。杨玄感是当年扶保杨广上位的那个杨素的儿子,杨素此时已经死了,但在朝中的人脉仍在,全部被杨玄感继承。

  为了收拾杨玄感,杨广不得不再次撤军,先对付杨玄感。最终,杨玄感被镇压。

  杨玄感被镇压之后,又过了一年,杨广依然不放弃征讨高句丽。第三次举倾国之兵北上。但这次征讨,则更是雷声大雨点小。因为此时的隋朝内部,已经烽烟四起,到处都有农民起义。所以最终,杨广不得不和高句丽议和,就此撤退。

  就这样,三次征讨高句丽,高句丽没什么大事,但是隋朝却遭遇了重创。

  而且,在征讨高句丽期间,隋朝损失了大量的精锐。这也为后来隋朝的灭亡,埋下了伏笔。

  这三件事加在一起,已经让杨广的皇位,做不稳当了。

  更要命的是,杨广即位之后,还创造性地提出了科举制。

  这里要多说一句,杨广提出的科举制,和我们后来熟知的科举制,其实是完全两个概念。隋朝的科举制,其实相当于是处在科举制和察举制的过渡阶段。不是所有人都有资格参加考试,只有那些被地方推举上来的人,才有资格考试。

  但是,即便这样,科举制依然打破了之前数百年时间内,世家大族对选官选材的垄断。

  那些世家大族也不傻,见到手里的权力没了,自然打心眼里反对杨广。如果说,前三件事,让隋朝国力严重透支,让杨广失去了民心的话。那么这第四件事,则让杨广失去了世家大族们的支持。

  既无民心,也无世家大族的支持。这样的统治,如何能安稳?

  所以,到了大业十年之后,隋朝已经是积重难返,灭亡只是个时间问题罢了。

  大业十四年三月,身在江都的杨广,被麾下的禁军发动叛乱杀死。此时的隋王朝,早已彻底丧失了对全国的统治,所能辖制的地盘,仅仅只剩下洛阳和江都一带,再加上南方的一部分地盘而已。

  回顾杨广的一生,我们会发现,杨广所做的很多事情,都是功在千秋,活在当代的事情。他所做的这几件事,后来的唐太宗李世民,同样也做了。杨广支持科举,李世民也支持科举;杨广征讨高句丽,李世民也常年对外征战。

  但是,李世民就成了千古名君,而杨广就成了千古暴君。

  究其原因,恐怕就要归咎于杨广本人,严重忽略了国力消耗这个问题了。他所做的这几件事,如果分成好几代人去做的话,说不定就没有任何问题了。但恰恰是杨广过于心急,想要一个人做完所有事情,所以才导致了隋朝二世而亡。

  对于杨广这个人,千古一帝这个称号,肯定不适合他。倒是另外一个称号,可能更适合他一些。

  妄人。

  一个狂妄到觉得自己可以做好所有事情,丝毫不考虑其他人感受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