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朱允炆到底去了什么地方,朱棣为什么找不到朱允炆的下落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朱允炆下落,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朱棣搜遍世界都没有找到朱允炆,朱允炆到底去了什么地方?建文帝究竟是死在大火中还是逃到海外了?

  建文四年七月十三日,南京城内混乱不堪,百姓都躲在家中不敢出来。当时的首都南京城之所以会发生这样的情况,是因为在北平发动叛乱的燕王朱棣此时已经攻破南京城。

  胜利在望的朱棣并没有攻破南京城的皇城,只是包围起来,希望皇城内的建文帝识趣一点,不要闹得太难看,自己退位。时间一天一天的过去,朱棣迟迟没有收到建文帝退位的文书。

  突然有一天,朱棣收到皇城起火的消息,不安感油然而生,急急忙忙的率领手下冲入皇城,吩咐手下寻找建文帝。朱棣最不愿意看到的情况发生了,整个皇城内都没有建文帝的身影,听宫里的太监说,死在大火中的那一具尸体就是建文帝的。

  大火将建文帝的尸体烧得面目全非,根本没有办法辨认,朱棣无可奈何之下只能将眼前这具无法辩认的尸体认作是建文帝的尸体,向天下人宣布,建文帝已经驾鹤西去,目的是让忠于建文帝的那些臣子赶紧死心,不要想着造反。

  当时那具尸体是否是建文帝的?根据现在的种种迹象表明,当时的那具尸体不出意外的话,应该不是建文帝的。建文帝应该是趁着火灾逃到了宫外,至于那具尸体,则是宫中的某一位不知名人士的。

  现如今流传最广的建文帝出逃故事是出自于《明史纪事本末》:

  朱棣攻破南京城时,建文帝朱允炆在皇城内走来走去,想要自杀,编修程济建议建文帝自杀不如出逃。就在这时,有一个太监跳出来说,高祖(朱元璋)驾崩时,曾经留下过一个铁箱子,说是要等到遇到不可解决的事情时再打开,这个箱子现如今存在奉先殿。建文帝一听这话,连忙命令太监将这个箱子抬来。

  程济一见到这个箱子,一脚将这个箱子踩破,发现这个箱子里面竟然是袈裟、僧帽、剃刀、僧鞋、度牒以及白金十锭。除此之外,箱子中还有一则文书,文书中写着:“从鬼门(暗道)出去后,有一条河,河中有一条船,坐上这条船即可逃生。”

  就这样,装扮成僧人模样的建文帝通过暗道到达一条河边,这条河边有一条船,床上有个道士叫做王升,是神乐观的道士。王升对建文帝说,高祖昨天已经给他托梦,先到神乐观居住,到时候再转移往他方。

  这个故事的漏洞要多明显,有多明显。箱子既然是铁的,程济为何能够一脚踩碎?再者说了,这个箱子如果说是高祖留下的东西,程济如何敢直接一脚往上面招呼。特别是高祖托梦,这真的是假到没边。

  这个故事虽然是假的,但是关于建文帝是死是活,皇室应该是有定论的,而这个定论就是还活着!

  万历二年十月,十二岁的万历可能是在皇宫中听到了什么,突发奇想,问当时的首辅兼老师张居正,建文帝去哪了?张居正回答万历,史书中并没有记载此事,但是我听说建文帝当年削发为僧,从暗道中逃出了南京城,然后云游四方。

  从这里可以看出皇室中人认为建文帝当年并没有死,而是逃出了宫外。

  众所周知,朱棣分别派出两个人寻找不知死活的建文帝,一个人是郑和,一个人叫胡濙,郑和负责出洋到他国寻找,而胡濙则以寻找张三丰为名,负责在国内的南方寻找。

  郑和下西洋虽然没有找到建文帝的消息,但是却将大明王朝国力强大的消息传播给远在重洋的各国,给朱棣带来“万国来朝”。胡濙虽然没有给朱棣带来万国来朝,但是却给朱棣带来朱棣想要的消息,那就是建文帝的下落。

  永乐二十一年,也就是朱棣驾崩的前一年,在外寻找建文帝寻找了长达十六年的胡濙,想返回北平向朱棣报告他的成果,但是此时的朱棣正在北征。胡濙无可奈何之下只能前往宣府,也就是朱棣的营地所在地。此时朱棣已经睡觉,胡濙叫朱棣的手下赶紧去通知朱棣。朱棣一听到胡濙要求见他时,兴奋万分,立刻传胡濙。

  至于胡濙与朱棣谈了什么,没有人了解,当时朱棣的寝室内只有胡濙一人,只是了解两人谈的时间非常久,一直谈到四更,胡濙才出来。虽然说不了解胡濙与朱棣谈了什么,但可以肯定,胡濙与朱棣谈的内容绝对与建文帝有关,而且从谈的时间上可以看出建文帝还活着,如果说建文帝已经死了,根本用不着谈这么久。

  谈话的内容应该是,建文帝现如今在某个地方活着,表示对皇位已经没有执念,只想好好的生活。以朱棣的性格他根本不会信胡濙的一面之词,要么建文帝给了胡濙一些信物,表明胡濙见过自己,要么朱棣后来还派人过去查证过。事实证明,胡濙说的话是真话,因为后来的胡濙没有被朱棣处死,而是一直活着,善终而亡。

  建文帝如果还活着的话,他在那里呢?

  云南武定狮子山有一座寺庙叫做正续禅寺,正续禅寺有一座“惠帝祠阁”,这个惠帝指的就是建文帝。惠帝祠阁中有三尊佛像,左右两尊平平无奇,但中间那尊虽然身体袈裟,但坐的却是龙椅,佛像上方的匾额上还光明正大的写着三个大字——“明惠帝”,直接说明这尊佛像就是建文帝朱允炆的佛像。

  正续禅寺内之所以会有建文帝朱允炆的佛像,据传闻当年建文帝朱允炆曾来过此寺,封建社会的古人基本上都有拥立正统的思想,寺内的和尚为了纪念建文帝,在寺庙内设置起建文帝的佛像,以供后人敬仰。现如今当初的那尊佛像已经消失不见,现在能看到的是清代康熙年间所造的佛像。

  武昌有一族人姓“让”,他们自称是建文帝之后,证据是他们这一族的家谱。有的人或许好奇,建文帝朱允炆不是姓朱吗?怎么改姓“让”了?根据让姓族人的解释,建文帝朱允炆隐居于民间后,改姓为“让”,叫做“让銮”,所以后代也就一样姓“让”。

  《文汇报》的记者徐作生曾为了验证建文帝是否从南京城中出逃,亲自到江苏吴县去考察,结果发现江苏吴县普济寺内有不少建文帝出逃时留下的踪迹,最具特征性的当属寺中的建筑,无意中凸显出建文帝应当在此居住过的痕迹。

  徐作生记者结合当地的《地方志》以及各种文献得出结论,建文帝当年就是藏在普济寺内,后来在姚广孝的帮助下转移到穹窿山的皇驾庵,于1423年病死,埋葬在庵后的山坡上。

  很遗憾的是,这些有建文帝踪迹的地方都没有直接证据表明建文帝还活着,只能隐隐约约地表明建文帝到过此地。

  现如今虽然没有直接证据表明建文帝还活着,但是有学者根据地方志、遗址、遗迹、文献等等资料考证得出结论,建文帝逃出南京城后,应该是流亡于贵州、四川、云南、湖北、江浙、广东等地。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随着证据越来越多,建文帝将会被证明并没有死于火灾,而是逃亡于各地。

  结语

  建文帝是一位好皇帝,在位期间提倡仁政。元代末年,江浙一带的百姓都支持张士诚,而不支持朱元璋,朱元璋一统全国后,为了报复江浙一带的百姓,将江浙一带的田赋提到其他地方的两倍,建文帝一继位,即取消了这一差别对待。《明史》称赞建文帝“天下莫不颂德焉”,但是无可奈何命运不眷顾建文帝,而是选择眷顾朱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