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原被杀为什么没有人替他报仇,作为失败者只是其中之一
对丁原被杀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丁原,字建阳,出身贫寒卑微,因会写文章,年少时被任用为官吏,因作战时勇猛,之后立功任并州刺史。手下并州军团有吕布、张辽、张杨这三位猛将。这三人后来在三国中大放光彩,都成为一代名将。
汉灵帝驾崩后,丁原受大将军何进所邀,入洛阳诛杀十常侍。他还未赶到洛阳,何进已被十常侍所杀。之后,京城动荡,十常侍胁迫天子与陈留王出宫,董卓带西凉军入京后先找到天子,一举控制朝廷,把持朝政。
座上一人推案直出,立于筵前,大呼:“不可!不可!汝是何人,敢发大语?天子乃先帝嫡子,初无过失,何得妄议废立!汝欲为篡逆耶?”卓视之,乃荆州刺史丁原也。卓怒叱曰:“顺我者生,逆我者死!”遂掣佩剑欲斩丁原。
董卓欲废天子立陈留王为帝,丁原不同意,与董卓发生冲突,董卓想杀了丁原,因慑于吕布之威才罢手。次日,丁原与董卓两人于城外交战,吕布勇不可挡,董卓大败,退军三十余里。
董卓心焦,得知吕布唯利是图,便派遣部下李肃去挑拨诱惑吕布,吕布果然中计,转投董卓,将丁原杀害。后丁原的大部分兵马随吕布转投董卓。
并州军团实力强横,内有猛将,像之前所说的吕布,张辽、张杨,都是一代豪杰。虽说吕布是先投董卓,再杀丁原。但为何丁原死后,无人为他报仇?我认为有如下原因:
一、丁原与董卓就是权力相争,只是董卓先抢得先机,丁原在这场争权中失败,其他人只能去投胜利者,所以无人给他报仇。
丁原和董卓一样,都是受大将军何进所邀来洛阳杀十常侍。只是董卓先到京城,最先找到天子,随后控制了朝廷。等丁原率并州军团到京的时候,大事已经尘埃落定。
董卓把肉全吃了,连汤都没给丁原留。丁原是一步慢步步慢,只能受制于人。但强大的并州军团到京,什么都没捞着,丁原也是不能接受的。
所以董卓提议立新帝时,第一个站起来反对的人就是丁原。他们二人相争,完全就是为了利益,丁原想要在权力之争时分一杯羹,而董卓也看上了丁原的人马。所以二人相争,是不可避免的。
时进弟车骑将军苗为进众所杀,进、苗部曲无所属,皆诣卓。卓又使吕布杀执金吾丁原,并其众,故京都兵权唯在卓。
丁原曾经也有机会战胜董卓,董卓进京时,带的人并不多,后还败于吕布之手。若丁原心狠一点,既和董卓撕破了脸,就应该乘胜追击,至董卓于死地。
丁原就不应该给机会董卓,让他有时间去策反吕布。丁原若是更狠辣一些,有更清晰的大局观,真的有可能手握大权,自己也不会死于非命。
在丁原被吕布杀后,他的手下不同意吕布的都走了,同意吕布的都跟着他转投了董卓。他的手下都明白,争权失败后跟着胜利者会更有前途,自然就没有人为丁原报仇了。
二、丁原根基薄弱,虽有识人之能,但缺少对部下的驾驭,手下对他忠诚度不够,就没有人为他报仇。
丁原家境并不好,能得吕布、张辽、张杨这些大将,可见他很能识才,也能笼络部下。但他驭下应该是有问题的,能用不能降服,这样的部下对他的忠诚度不够,也就没有人为他报仇。
在《三国演义》中,丁原是吕布的义父,这种不是血缘的父子之情,虽不像亲生父子那么真挚,但是也超脱了一般的关系。记载中丁原待吕布是极其好的,可吕布还是一刀就要他的命。
这有可能是吕布天性凉薄,但也间接反映了丁原驭下的能力,在部下面前,缺少威严,吕布不怕他,甚至有些看不起他,是无奈才会跟着他。
肃大笑曰:“非也!某说今日丁刺史耳。”布惶恐曰:“某在丁建阳处,亦出于无奈。”
丁原带军来京城建功,按说应该带的都是亲信,都是尊他为主的人。可是吕布能轻易出卖他,这样的人,就算要用,也不能放在自己的身边。丁原能识吕布之才,却不识吕布之心,视他为亲信,就是把命置于对方手上。
三、丁原被吕布所杀,此为内讧,其他人不会牵涉进去。当时张辽和张杨皆不在,以吕布之威,无人敢为丁原报仇。
汉末,并州刺史丁原以辽武力过人,召为从事,使将兵诣京都。何进遣诣河北募兵,得千馀人。还,进败,以兵属董卓。卓败,以兵属吕布,迁骑都尉。
从《三国志》张辽传中,显示了丁原被杀死时,张辽在河北那边募兵。等他回到洛阳,大势已去,丁原已死,原来的战友,已都在董卓的手下效力,他若想活着,只能放弃反抗,效命董卓。
而张杨,早就被丁原派遣去蹇硕处,拜为假司马。他跟丁原早就分道扬镳,各奔前程。丁原身死后,他听到可能会难过,但不会觉得一定要为他报仇。
吕布杀死丁原,属于内讧,丁原和吕布的手下会觉得他们就是权力之争。若不是并州军团内部的人杀死丁原,而是其他人,并州军团为了面子还有可能为丁原报仇。
而丁原被杀后,他的手下没有发生叛乱,一是因为吕布骁勇,震慑住场面;其次是事情发生得太突然,大家没反应过来;最后是没有人出头,效忠丁原的人走了,不效忠他的人跟着吕布投了董卓。
从丁原的结局来看,权力之争从来都是无情的。竟然进入了权力的漩涡,就要努力的保存自己。对敌人要无情,对品性不好的人要防范,丁原因为错失机会,被吕布所害,也是自己的实力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