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隋末的三位杨氏小皇帝,他们谁才是正统呢?

  大业十四年(公元618年)三月,隋炀帝杨广在江都被杀,很多人都觉得隋朝在这之后就灭亡了,但其实还没正式覆灭。在大业十四年前后,天下还存在着三位杨氏小皇帝,分别更改了年号,号称正朔。那么他们哪一位比较正统呢?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正史《资治通鉴》以隋恭帝杨侑为正统,因为在隋炀帝大业年号与唐高祖武德年号之间用了杨侑所立的年号义宁,我认为这样有失偏颇,因为古代帝王是否正统,有着比较严格的说法,依照惯例可归纳为三条标准:

  首先,要看前任皇帝生前是否下诏或留下遗诏,正式册立太子,这是最为正常的传位方式。

  其次,如果前任皇帝未能册立太子,则由太后或权臣,按血缘关系选择最近的后人继承皇位,如果他们为了把持朝政,不按血缘而拥立年幼的帝王,则很容易遭到当朝与后世的诟病。

  再次,在传国玉玺还未遗失之前,还需有传国玉玺作为登基凭证。

  依照三条标准我们来对比一下三位小皇帝:

  第一位,最早即位的代王杨侑,他是元德太子杨昭的第三子。大业十一年,杨广巡幸太原,拜杨侑为太原太守,留守长安。大业十三年十一月,李渊攻下长安,立杨侑为帝,改元义宁,当时杨广还健在,被李渊遥立为太上皇。

  李渊不肯背负造反的骂名,想通过立杨侑为傀儡,为自己即位过度,在得到杨广被杀的消息后,李渊便逼杨侑禅位,第二年就不明不白的死在了长安,年仅十五岁,史称隋恭帝。

  第二位是杨广的侄子杨浩,他是杨广三弟秦王杨俊的长子,宇文化及弑杀杨广后拥立的傀儡皇帝。

  当时宇文化及等人想拥立杨广的四弟蜀王杨秀为帝,但众人认为杨秀年长,不易控制,所以杀死了杨秀一家,并残忍杀死了杨广的次子杨谏一家;幼子杨杲;长孙杨倓;隋朝宗室被屠戮殆尽,只有杨浩与宇文化及的弟弟宇文智及关系很好,所以幸免于难,被立为皇帝,年号天寿。宇文化及兵败之后,为了过皇帝瘾,将杨浩毒死,自立为帝。

  第三位,是越王杨侗,元德太子杨昭的次子。大业十三年杨广巡幸江都时下诏让杨侗总管东都洛阳事宜,并配备了段达、元文都、皇甫无逸等心腹大臣辅佐。

  杨广在位时,隋朝的政治、经济、军事中心已经从长安转移到洛阳。皇帝虽南下江都,但洛阳仍有相当的军事力量,朝廷机构健全,成为平定农民起义的中心。洛阳被瓦岗军围攻,杨广屡次派遣全国各处军队前往支援,洛阳虽危如累卵,但在杨侗的苦撑下一直坚持着。

  杨广被杀后,东都群臣拥立杨侗为帝,改年号为皇泰,后被手下大将王世充逼迫让位,并被杀害,史称皇泰主。

  三人之中杨浩应最先排除,因为他是宇文化及弑君后私立的皇帝,名义不正,跟着宇文化及成了过街老鼠,加上血缘关系疏远,即使有传国玉玺也无济于事。

  其实宇文化及有一手好牌,杨广有三个儿子,长子元德太子早死,次子杨谏,幼子杨杲,包括长孙杨倓都在宇文化及的手中,只要有一个愿意配合,再加上萧皇后的懿旨与传国玉玺,其正统性将远超杨侗与杨侑。可惜宇文化及水平有限,兵变过于草率。

  在剩余二者之间,我认为杨侗的正统性要超过杨侑。

  首先,元德太子的三个儿子杨倓、杨侗、杨侑都不是原配崔氏所出,没有嫡庶之分,只有长幼之别,而杨侗是次子,杨侑是三子;

  其次,杨侑即位时杨广还健在,之所以成为皇帝是李渊一厢情愿,所以其正统性无法与杨侗相比。

  历史是为胜利者书写的,杨侑将皇位禅让给了李渊,李渊之后夺取了天下,反而成了正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