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李斯作为一个聪明人,李斯最后为何帮助胡亥继位

  对秦朝李斯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李斯为何不帮英明的扶苏,而是去帮纨绔子弟胡亥继位?

  前言

  因为李斯被赵高抓住了软肋,还被洗脑,结果鬼迷心窍,放弃帮助英明的扶苏,转而帮助纨绔子弟胡亥继位。

  沙丘之变中赵高的计谋,以及李斯的利令智昏。

  秦始皇三十五年,术士卢生从海外带回来一本《录图书》,书上有一句话说,“灭秦者,胡也”。

  秦始皇认为,书中所说的胡是指北方的胡人,于是派遣蒙恬率军三十万北击匈奴,并根据地形修筑长城,防止胡人进攻。

  后来,秦始皇让卢生出海外寻找长生不老之药,卢生自知无法找到,便说了几句秦始皇残暴之类的坏话,然后撒丫子逃跑了。

  秦始皇得知后十分生气,下令寻找卢生的同谋者,竟然有四百多个读书人由于与卢生一样认为秦始皇残暴,所以主动承认是卢生的同伙,结果全部被秦始皇杀掉了。

  事实上,这些被杀之人不仅是读书人,也极可能兼职术士,历史上说秦始皇坑儒,其实并不完全正确。

  公子扶苏为人正直而仁爱,认为秦始皇的做法不对,便上书劝谏,结果惹怒了秦始皇,将他发配到上郡监督蒙恬修建长城。

  于是使御史悉案问诸生,诸生传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馀人,皆阬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益发谪徙边。始皇长子扶苏谏曰。始皇怒,使扶苏北监蒙恬于上郡。

  转眼来到秦始皇三十七年七月,秦始皇再次出巡,他下令左丞相李斯随行,右丞相冯去疾留守咸阳,临走前公子胡亥请求一起出游,得到了秦始皇的准许。

  这里要多说一句,当时跟随秦始皇出巡的还有一个人,这个人便是蒙恬之弟蒙毅,当时担任上卿。

  蒙恬蒙毅兄弟都是秦始皇的宠臣,蒙恬作为将军主外,蒙毅作为谋臣主内,两人是秦始皇的左膀右臂,也是秦帝国的支柱人物。

  除了蒙恬蒙毅兄弟之外,最重要的大臣就是李斯了,他虽然官职低于冯去疾(秦朝以右为尊),但权势是大于冯去疾的,因为他帮助秦始皇完成了一统大业,还采取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功劳非常之大,是具体协助秦始皇处理朝政之人。

  秦始皇巡游到平原津的时候生病了,这时候他做了一个糟糕的决定,那就是派遣蒙毅折返回会稽祭拜名山大川,从而为他祈福。

  蒙毅离去了,扶苏和蒙恬又不在,使得秦始皇身边失去了最可靠之人(他那时候认为赵高和李斯也是可靠之人,但其实他看错人了),这就在无形之中为不久之后的沙丘之变创造了有利条件。

  蒙毅离开之后,秦始皇的病情加重,他自知时日无多,便将赵高找来,让他帮自己写下了给扶苏的遗诏,内容是让扶苏赶紧到咸阳主持葬礼,言外之意就是在他死后,由扶苏继承皇位。

  上病益甚,乃为玺书赐公子扶苏曰:“与丧会咸阳而葬。”

  赵高写好诏书之后,秦始皇用玉玺盖上了大印,然后让赵高立马送去上郡。

  这个时候,赵高耍起了小心思,因为他与扶苏的关系向来不睦,他担心扶苏继位后他就是不被杀死,也要失去权势,所以私自将诏书扣押下来。

  秦始皇以为诏书已经发出去了,于是再次启程,但当他来到沙丘的时候,他就因为病重而去世了,死时年仅五十一岁。

  秦始皇去世的时候,蒙毅还没有回来,扶苏与蒙恬又远在上郡,因此他身边只有大臣的代表李斯、宦官的代表赵高和儿子的代表胡亥等近亲之人,帝国的决策权因此掌握在这三人手中。

  李斯作为左丞相,自然而然成为主事之人,他精通帝王之术,认为秦始皇去世的消息一旦泄露,会激发众公子争夺皇位的野心,从而引发国家大乱,于是对外封锁了消息(此时李斯并不了解赵高扣押了秦始皇的遗诏)。

  丞相斯为上崩在外,恐诸公子及天下有变,乃秘之,不发丧。

  为了更好地隐瞒秦始皇去世的消息,李斯将秦始皇的遗体放在一辆辒辌车中(有许多窗户的大马车,开窗则凉,闭窗则温),从而延缓尸体腐败的速度,并下令照常向车内送食物和奏章,制造秦始皇还活着的假象。

  就这样,除了李斯等三人及五六名随侍人员之外,没有任何人了解秦始皇已经去世。

  这个时候,最煎熬的应该是赵高了,他怀揣着秦始皇的遗诏,但一直没有想好如何处理这件事,所以他一路上忧心忡忡。

  终于,有一天傍晚,赵高想出了一个计策,他带着遗诏找到胡亥,说他已经跟李斯商量好了,准备拥立他为帝。

  胡亥起初还有些害怕,认为这么办不是很妥当,但赵高给他说了一大堆道理,搞得他心里痒痒的,当皇帝的野心被充分激发,便同意了赵高的意见。

  在搞定胡亥之后,赵高又跑去找李斯,与胡亥不一样的是,李斯位高权重,而且对秦始皇忠心耿耿,拿下他并不容易,但赵高似乎已经胸有成竹了。

  赵高究竟是怎么想的呢?

  原来,李斯出身于布衣,早年是楚国管理文书的小吏,郁郁不得志,为了飞黄腾达,他便到齐国拜荀子为师,在学习到了帝王之术后,他这才投奔秦始皇,最终干出了一番伟大的成就,还成为秦国丞相,位居三公之列。

  不过,李斯虽然实现了人生抱负,但他也有自己的苦恼,毕竟他是以客卿的身份在秦国任职的,家族地位并不显贵,根基也不是很深厚,一旦发生什么变故,他取得的一切随时都有可能化为泡影,这是他最担心的一件事。

  赵高正是看清了这一点,所以找到了对付李斯的办法。

  赵高见到李斯后,开门见山地说,皇帝陛下已经去世了,但他留下了遗诏,现在就在我手上,是立扶苏为帝的,但我并没有送出诏书,究竟立谁为帝,是你和我两人就可以决定的,你如何看这件事?

  赵高的言外之意是,他不准备立扶苏为帝,而是准备立其他人,问问李斯的意见。

  李斯听了赵高的话,非常生气地说,我本是微末之人,因为陛下提拔,才有了我今天的显贵,现在你想篡改诏书,这种大逆不道之言,你怎么敢说出口?

  赵高估计到李斯会这么说,所以他不慌不忙地接着说,丞相,你觉得你各个方面综合起来跟蒙恬相比,谁高谁低?

  李斯心想,蒙氏家族是秦国的本土大贵族,世代为秦国重臣,蒙恬更是秦朝一统天下的大功臣,也是抵御匈奴的大将军,无论从哪方面来说,他都无法相比。

  想到这里,李斯便回答赵高说,当然是蒙恬更强了。

  赵高听了非常高兴,继续说,丞相是个聪明人,利害关系我一说你应该就懂,如果扶苏继承了皇位,那么他的亲信蒙恬肯定会取代你成为丞相,到时候你恐怕想衣锦还乡都将非常困难吧?

  李斯听完觉得有道理,赵高便接着说,不如我们一起拥立公子仁厚的胡亥为帝,这样你就有拥立之功了,可以保住丞相之位,你觉得呢?

  高曰:“然则长子即位,必用蒙恬为丞相,君侯终不怀通侯之印归乡里明矣!胡亥慈仁笃厚,可以为嗣。愿君审计而定之!”

  李斯听了赵高的话,觉得非常有道理,于是同意篡改诏书,拥立胡亥为帝。

  李斯不了解的是,他其实被赵高给蒙骗了,而他之所以会被骗,还在于他自己心虚,为了保住荣华富贵,竟然丧失了理智。

  那么,李斯为何会被赵高欺骗,从而舍弃英明的扶苏,转而拥立胡亥呢?

  第一,李斯对扶苏的判断出现了错误,这当然跟赵高的蛊惑分不开。

  赵高说蒙恬比李斯强,这个其实不假,无论从家族地位,人际关系,还是受秦始皇宠信程度,显然蒙恬完胜李斯。

  但是,赵高说扶苏继位后会罢黜李斯,改立蒙恬为丞相,这个就有点抹黑扶苏了,因为扶苏素来有贤名,而且为人正直,处事公正,不是那种为了私利而置国家利益于不顾的人。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蒙恬擅长的是打仗,在治理国家的能力这方面来说,还是李斯要更强一点,所以丞相应该继续由李斯来做,蒙恬掌握军权就可以了,这一点扶苏绝对是很清楚的。

  而李斯之所以会认同赵高的话,是源自于他骨子里的不自信,因为他是客卿,他无法与蒙恬一样跟秦始皇亲近,这让他内心产生了不安全感,再加上赵高的蛊惑,导致他急于寻找新的靠山,慌乱之中错误地看待了扶苏。

  第二,赵高说胡亥仁厚,可能是事实,但这不代表胡亥就一定让李斯当丞相,因为赵高不是个好人,而且他可以影响胡亥的思想。

  其实,胡亥开始并不能算个坏人,他虽然想当皇帝,但他了解自己只是幼子,是无法成为皇帝的,所以并没有争夺帝位之心,只不过赵高激发了他的野心罢了。

  胡亥最大的性格特质,就是没有主见,容易被他人左右,而最能左右他的人,除了秦始皇之外,就只有赵高了。

  为什么是赵高呢?

  赵高其实很有才能,能写一手好字,还非常有学问,而且他高大魁梧,善骑射,还会一些武功,可以说是个文武全才了。

  不过,赵高最厉害之处却是精通律法,他的父亲就是从事法律的官员,而他完美地继承了父亲的事业,秦始皇非常赏识他这一点,所以才宠信他。

  胡亥快要发蒙的时候,刚好是秦朝建立之初,秦始皇在全国颁布了很多法律,是开天辟地的一次大改革,为了表达对律法的重视,秦始皇派遣赵高担任胡亥的老师,教胡亥读书识字,学习法律。

  并且,赵高也是嬴姓赵氏子孙,与秦国王室有血缘关系,这让他与秦始皇和胡亥有天然的亲近关系,其影响力自然就非同寻常了。

  所以说,赵高身份特殊,还跟胡亥的关系不一般,他是胡亥的启蒙老师,可以影响胡亥的思想,胡亥能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就看赵高是个怎样的人了。

  那赵高又是个怎样的人呢?

  赵高其实不算是个好人,这在史书中是有记载的,当初赵高犯了大罪,蒙毅依法判了他死刑,只不过秦始皇赦免了他,他这才得以继续活着。

  高有大罪,秦王令蒙毅法治之。毅不敢阿法,当高罪死,除其宦籍。帝以高之敦於事也,赦之,复其官爵。

  因此,像赵高这样一个有犯罪前科的人,他的话怎么能轻信呢?

  而李斯之所以选择相信赵高,还不是因为他被权势蒙蔽了双眼,赵高代表胡亥承诺让他继续当丞相,让他看到了美好的未来,也让他忽略了可能存在的风险。

  第三,从李斯的本性而言,他就是个势力之徒,再加上他不是秦国人,所以他忠君爱国的信念并没有那么重,很容易被动摇。

  前面我们也说了,李斯本是楚国的微末小吏,为了飞黄腾达才外出闯荡的,最后来到了秦国。

  秦国,读过战国历史的人都了解,向来被中原国家认为是蛮夷之国,不被接受。

  而秦国也是个排外心非常强的国家,虽然从秦惠文王时期开始有所改观(招纳他国人才为已所用,开始走向强盛之路),但骨子里依然存在排斥心理,商鞅被五马分尸,张仪被逐出秦国,秦始皇下达逐客令,都是很好的例子。

  李斯对此也是深有体会的,因为他本人就曾差点被逐出秦国,所以他了解秦国不会真正把他当自己人,但他为了自己的功名利禄,会排除万难留在秦国(向秦始皇上书,谏逐客令)。

  让李斯欣慰的是,秦始皇对他还不错,对他委以重任,给了他施展才华的舞台,也让他收获良多,所以他对秦国的感情只是对秦始皇的私人感情,很难让他真正将国家利益凌驾于个人利益之上。

  因此,当赵高劝他合谋篡改诏书拥立胡亥为帝的时候,他只是说秦始皇生前对他如何如何好,绝口不提自己是秦国人、要忠于秦国之类的话,后来赵高对他威逼利诱,他就立马心动了,这就很说明问题了。

  所以,李斯就是个势利之徒,他只做对他有利的事情,至于说赵高所说的是不是真的对他有利,那就是另外一个层次的问题了。

  话说了这么多,我们现在大致了解了李斯为何会听信赵高的话,合起伙来拥立胡亥,而不是更加英明的扶苏。

  而后来发生的事情也证明,李斯的选择是错误的。

  李斯与赵高篡改诏书之后,又写了一封诏书赐死了扶苏,并将蒙恬蒙毅抓起来,不久之后二人也都被杀掉了。

  胡亥登基之后,李斯继续担任左丞相,而赵高则升为郎中令,成为决策者之一。

  随着赵高地位的提升,他的野心也越来越大,他一方面蛊惑胡亥,让他沉迷后宫而不问朝政,他则趁机把持朝政;另一方面,他又大肆铲除异己,将胡亥的兄弟和许多正直的大臣杀死,从而进一步稳固了自己的地位。

  到后来,赵高不满足郎中令的职务,开始觊觎丞相之职,于是设计了一个连环计,先是铲除了右丞相冯去疾,以及冯去疾的兄弟将军冯疾,然后借助陈胜吴广起义,诬陷李斯与儿子李由勾结起义军造反。

  值得一提的是,胡亥成为皇帝之后,李斯对国事还是很上心的,提出了很多好意见,但他看错了赵高,竟然把赵高当做自己的盟友,结果上当受骗了,被诬陷成造反者,还被判了个腰斩。

  李斯在被押赴刑场的时候,悔恨当初跟赵高同流合污,不但葬送了自己的性命,也葬送了大秦江山,实在是大罪人,但为时晚矣。

  这里做个假设,如果李斯当初坚持立场,拥立扶苏为帝,那么情况可能大不一样,因为扶苏肯定会减少赋税和徭役,采取更加柔和的国策治理国家,这样就不会发生大规模农民起义了,一小撮六国王室后裔也无法混水摸鱼,秦国的最终结局不说做到传之万万世,至少不会那么短命。

  讽刺的是,李斯作为帝王之术的代表人物,他采取了许多措施,让众人屈服于皇权,但他自己却践踏皇权,竟然违背秦始皇的意志,舍弃扶苏转而拥立了胡亥为帝,这就注定他要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被后世人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