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奸相李林甫,为独揽大权,将唐朝盛世推入万丈深渊

  大家好,说起奸相李林甫李林甫,唐高祖李渊堂弟长平肃王李叔良曾孙,接替张九龄成为大唐宰相,身居此位长达19年间,给后世留下不少“为官心得”。他经常对朝中大臣发表过著名的“马料论”,原话是“明主在上,群臣将顺不暇,亦何所论?君等独不见立仗马乎,终日无声,而饫三品刍豆;一鸣,则黜之矣。后虽欲不鸣,得乎?”意思是说,做臣下的不要那么多嘴多舌,你们没见过那些仪仗马吗?它们一言不发却享受三品马料,要是叫一声反而就被废弃不用,到那时候后悔都来不及了。大臣们听了李林甫此番高论后,深以为然,果然都乖乖当起了“持禄养资”的“仪仗马”,从此玄宗一朝几乎再无谏诤之臣。

  后世许多人呢常把李林甫“马料论”当成“官场箴言”,殊不知李林甫并非在给百官传授官场经验,而是警告威胁那些不顺从他的官员,他之所以能够在玄宗朝独断朝纲,是因为他能想方设法地使群臣噤声,以此欺瞒唐玄宗李隆基。说起来,李林甫混迹于官场主要靠两种手段,一手对上,一手对下。

  对上,李林甫善于揣测圣心。他深知自己想要一手遮天,必须伺候好当朝皇帝。于是他时刻揣摩玄宗的心思,史称其“善刺上意”。在他的辛勤伺候下,唐玄宗“深居燕适,沈蛊衽席”。李林甫在将宫中太监、御婢收买妥当后,每有奏请之事,这些眼线都会向他透露唐玄宗的心情态度,皇帝的一举一动尽在其掌握之中,所以每次李林甫都能找准时机提要求,久而久之,唐玄宗就更离不开勤劳理政的李林甫了。

  对下,李林甫无非就是赏罚并重。身为宰相,李林甫把持着选才、用才大权,他用人眼光极为独特,不看其德能政绩,只看是否对他忠心不二。对于正直敢言、不愿同流合污之士,李林甫会想办法将其铲除。李林甫的丞相府上有一个月堂,每当要“排构大臣”时,他就住进去闭门谢客,绞尽脑汁地思考合适的接替者。等他结束“闭关”时,肯定就有大臣要倒霉了。比如张九龄、李适之等贤臣良相,就是因此而遭放逐与诛杀的。

  在实现上下通吃后,李林甫毫无疑问地攫取了极大权力。令人可笑的是,他既无道德文章,也无经世之才,史载其“发言陋鄙,闻者窃笑”,连基本的答辩能力都不具备。李林甫掌权后,日夜所思、所想、所行都离不开如何巩固自己的权势和地位,为此他不惜任用番将——唐朝对番将的使用本来是以节制为主,功劳再大都“不为上将”,并派汉臣文官担任地方节度使防止番将坐大。李林甫为对抗政敌,便向唐玄宗进谗,诋毁担任节度使的文臣,建议其重用番将。于是,唐玄宗下诏将安禄山、哥舒翰等番将擢为大将,并把边地兵权拱手送之,最终酿成“安史之乱”的苦果,险些葬送了整个唐王朝。

  成为太上皇后,唐玄宗曾和给事中裴士淹品评大臣,论及房琯时说“此非破贼才也”,至宋璟则言“彼卖直以取名耳”,给李林甫的评价是“嫉贤妒能,举无比者。”裴士淹于是反问:“陛下诚知之,何任之久邪?”玄宗听后默然不答。事实上,玄宗很清楚李林甫是一奸诈小人,但却对其听之任之,眼睁睁看着大唐由盛而衰,李林甫固然罪无可恕,但罪魁祸首自然还要属贪图享乐的“唐明皇”。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