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年羹尧为什么到死都没有认错,他到底在固执什么

  你真的了解年羹尧的固执吗?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因为年羹尧到死都认为自己没有错,他都认为雍正应该给他认错,赦免他,所以年羹尧执着就在于他太过自信,太骄傲自大。

  下面先说说年羹尧的崛起以及为什么雍正失和,然后再说说年羹尧究竟执着的是什么?

  文武双全年羹尧

  年羹尧的父亲年遐龄也算是高官,在康熙时代曾官至湖广巡抚,年羹尧自幼读书,在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中进士出身。

  年羹尧考中进士后就在中央任职,出任内阁学士,这样一来他由此得到了生命中第一个贵人的青睐,那就是康熙。

  在中央任职虽然官职不高,但是很容易受到皇帝赏识,年羹尧就是由此被康熙相中,于是年羹尧仕途居然不到10年,在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时还不到三十岁的年羹尧就被康熙赏识且破格提拔为四川巡抚,这可是封疆大吏啊。

  在四川巡抚任上年羹尧为了报答康熙的知遇之恩,勤勉任事,清正无私,他很快就清除四川积弊,使得四川焕然一新,由此康熙对他更是大加赞扬。

  后来准葛尔部首领策妄阿拉布坦入侵西藏,杀死拉藏汗,四川提督康泰出兵不力,军中哗变,年羹尧向康熙密奏康泰用兵不当,于是康熙撤走康泰,改任年羹尧为四川总督统领军队入藏平叛。于是年羹尧开启了军旅生涯。

  年羹尧率军进藏击退策妄阿拉布坦,也使得中央都知道了,四川总督年羹尧是一号文武双全的名将,年羹尧的文武全才也成为了当时还是四爷雍正拉拢的对象。

  年羹尧是雍正主要拉拢对象

  雍正在未登基前,虽然很低调,不结党,但是他私下里也是秘密拉拢人才,像隆科多和田文镜以及鄂尔泰还有李卫等人都是雍正早先拉拢的一批人才。

  但是这些人才都不及年羹尧,因为这些人在康熙时代都是不受康熙重用的人,而年羹尧可是很受康熙青睐,在康熙时代就已经官职四川总督的封疆大吏,官职要比在康熙时代还是五品官的李卫、田文镜都大得多。

  所以雍正对拉拢年羹尧也是极为上心,雍正主动与年羹尧家族攀上了亲戚,他娶了年羹尧的妹妹年氏为侧福晋,这样一来,年羹尧就算是彻底被绑在了雍正这艘船上。

  年羹尧妹妹年氏可能确实姿色过人,而且温柔斯文,所以非常受雍正喜爱,而且年氏也成为了日后年羹尧的保护伞。

  君臣相知相遇,隆宠古今无比

  康熙去世后,雍正继位,年羹尧也就迎来了官场第二个贵人,也就是雍正皇帝,也是他官场生涯最辉煌的时期。

  雍正继位后,他的亲弟弟十四弟大将军王胤禵属于雍正的政敌老八一党,老十四常年在西北掌控兵权,这让雍正十分忌惮,所以雍正登基以后第一件事就是诏老十四进京给康熙奔丧,然后派他的大舅哥拉拢了很多年的川陕总督年羹尧去西北接替老十四,出任了抚远大将军一职。

  年羹尧出任了抚远大将军也迎来了人生巅峰,当时正值青海蒙古和硕特部首领罗卜藏丹津趁老十四回京奔丧之际发动叛乱,年羹尧于是到任后即率军平叛。

  罗卜藏丹津叛乱很快被年羹尧平定,之后年羹尧就一直作为大将军镇抚西北,而雍正与年羹尧私人感情也越加深厚,他也更加信任年羹尧,使得年羹尧成为古今恩宠礼遇最高的将军。

  雍正不止让年羹尧节制西北各省巡抚,连中央的人事调动都会咨询年羹尧,而且当青海平定之后,年羹尧入京觐见雍正,这时的雍正都不顾帝王至尊,称年羹尧为“恩人”。

  为了把年羹尧的评价传之久远,雍正还要求世世代代都要牢记年羹尧的丰功伟绩,否则便不是他的子孙臣民了:不但朕心倚眷嘉奖,朕世世子孙及天下臣民当共倾心感悦。若稍有负心,便非朕之子孙也;稍有异心,便非我朝臣民也。

  同时年羹尧的所有亲族都因为他得到了荣华富贵,年羹尧老爹年遐龄都被雍正封为一等公,至于年羹尧的儿子侄子更是爵位不要钱似的加封。而雍正对于年羹尧的妹妹也更是宠爱有加,封年妃为皇贵妃。

  在生活上,雍正对年羹尧及其家人也是关怀备至。年羹尧的手腕、臂膀有疾及妻子如果得病,雍正都再三垂询,赐送药品。

  对其父亲年遐龄在京情况,年羹尧之妹年贵妃以及她所生的皇子福惠的身体状况,雍正也时常以手谕告知。

  至于奇宝珍玩、珍馐美味的赏赐更是时时而至。一次赐给年羹尧荔枝,为保证鲜美,雍正令驿站六天内从京师送到西安,这种赏赐可与唐明皇向杨贵妃送荔枝相比了。

  至此雍正对年羹尧及其家族的宠信与礼遇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年羹尧所受恩遇古今名将之中都罕见,所以这时候年羹尧也开始飘飘然起来,他也真拿自己当成是雍正的“恩人”了。

  妹妹香消玉殒,年羹尧失去保护伞,君臣失和

  在雍正给予年羹尧无上恩宠时,年羹尧也踏上自寻死路的路线,他真拿自己当雍正的“恩人”,开始骄纵不法,从前清正无私的四川巡抚年羹尧,到了抚远大将军位置上就开始贪腐堕落。

  年羹尧开始任人惟私,买官卖官,仗着雍正对他的信任,给予他人事任免大权,他私自买卖官位。

  而且年羹尧越来越骄狂,西北的各省巡抚、布政使都要为其执鞭坠镫,要知道巡抚和布政使都属于一省大员,相当于现代的正副省长,都要为年羹尧如此服务,这是何等嚣张狂妄。

  年羹尧如此不法之举也肯定会传到雍正耳朵里,但是雍正只能隐忍,只能怪自己看错了人,他没法立刻处理年羹尧,因为不久前他还刚刚称年羹尧为“恩人”,如果这么快就处置年羹尧,岂不是自己打脸,自己忘恩负义。

  年羹尧失宠的导火索主要在于雍正二年(1724年)年羹尧在西北时期让皇亲国戚蒙古的和硕额驸阿宝跪拜觐见自己,阿宝论辈分和雍正是同辈,雍正还得喊他姐夫,你让皇帝的姐夫给你下跪,那你把皇帝置于何地?

  年羹尧进京觐见雍正时,更是张狂的是让直隶总督李维均和陕西巡抚范时捷下跪相应,这两位总督和巡抚可都是清朝大员,论级别不比年羹尧低,可以说总督和巡抚除了跪皇帝连相当于宰相的大学士都不用跪,却要给年羹尧下跪,这岂不是说明年羹尧把自己放到了和雍正平起平坐的位置上了。

  年羹尧进京时,郊迎的王公以下官员跪接,年羹尧安然坐在马上行过,看都不看一眼。王公大臣下马向他问候,他也只是点点头而已。更有甚者,他在雍正面前,态度竟也十分骄横,“无人臣礼”。

  年羹尧在这样情况下回京,深深刺痛了雍正的自尊心。

  而且更让雍正生气的是,雍正三年(1725年)二月,出现了“日月合璧,五星联珠”的所谓“祥瑞”,群臣称贺,年羹尧也上贺表称颂雍正夙兴夜寐,励精图治。

  但表中字迹潦草,又一时疏忽把“朝乾夕惕”误写为“夕惕朝乾”。雍正抓住这个把柄借题发挥,说年羹尧本来不是一个办事粗心的人,这次是故意不把“朝乾夕惕”四个字“归之于朕耳”。并认为这是他“自恃己功,显露不敬之意”,所以对他在青海立的战功,“亦在朕许与不许之间”。

  这就说明了雍正已经忍无可忍,要收拾年羹尧了,这件事之后,年羹尧所有亲信全部被革职,年羹尧也被贬官为杭州将军。

  之后雍正对年羹尧一贬再贬,为什么雍正不直接问罪年羹尧,而是将他各种贬官呢?

  这是因为雍正对年羹尧的妹妹年妃感情非常深厚,他不忍年妃看到哥哥落难,所以始终不肯在年妃在世时收拾年羹尧。

  因此年羹尧的妹妹年妃到最后反而成了年羹尧的保护伞,如果没有他妹妹,他可能很早就被雍正赐死了。

  可惜年妃还是在雍正三年年底香消玉殒了,当时年羹尧已经被雍正圈禁在北京了,雍正担心圈禁年羹尧的消息打击到年妃身体,他禁止宫内人讨论年羹尧被圈禁的事情。

  而在年妃去世后,雍正也等不及了,直接派人网罗了年羹尧九十二条罪状,将其赐死在圈禁之所。

  电视剧《雍正王朝》中年羹尧自尽显得很凄凉甚至有些“悲壮”,当李卫拿着雍正赐死年羹尧的诏书来见他的时候,年羹尧很傲气的将雍正给他的手串托李卫还给雍正,然后仰天痛哭,自尽而亡。

  其实历史上的年羹尧则窝囊的多了,当宣读圣旨和监督年羹尧自尽的官员让年羹尧自尽的时候,年羹尧迟迟不肯自尽,历史上的年羹尧当时并非像电视剧中是在杭州被赐自尽的,而是被雍正羁押在了京城,所以年羹尧一直坚信雍正不会赐死他。

  年羹尧迟迟不肯自尽就是为了等雍正的赦免诏书,因为他很自信的认为雍正不会这么杀了他,会放了他,因此年羹尧就是不肯自尽。

  就这样从白天等到夜晚年羹尧始终没有等来雍正的赦免诏书,这些前来监督他自尽的官员也都等得不耐烦了,劝他赶紧自尽,也好让自己回去交差。

  最终年羹尧心灰意冷,在众人劝说下,只得自尽。所以年羹尧直到临死前都不相信雍正会杀自己,他更不认为自己做错了。

  写在最后

  年羹尧错就错在他一直没有摆正自己的身份地位,他再大的权力和恩宠都是皇帝赐给他的,当他处处以雍正“恩人”自居时,就说明了他离死不远了。

  自古以来帝王和臣子客套客气那不过是意思意思罢了,如果你当真了,那抱歉,皇帝就得翻脸往死了整你了。

  所以皇帝这个职业向来是翻脸比翻书还快,当你没上没下了,那不好意思了,皇帝就得送你去下面报到了。

  而年羹尧至死都没明白这个道理,他真把自己当成雍正的“恩人”,他还天真的认为雍正不会忘恩负义杀了他这个有功之臣,所以他不会认为自己做错了,他认为应该是雍正给他认错,一道诏书赦免他。

  年羹尧的幕僚师爷汪景祺曾经谄媚年羹尧为宇宙无敌大将军、宇宙之第一伟人,古之名将郭子仪、徐达亦不如年羹尧远矣。

  而年羹尧居然对这种谄媚之人引为知己,所以从这时起就注定了年羹尧未来必定不得善终。

  当年南北朝时期自诩为宇宙无敌大将军的叛将侯景下场有多惨,而年羹尧还自认为比唐朝名将郭子仪厉害多了,其实他连郭子仪的半分都没学到,如果他能学到郭子仪两三成的谦逊,他也不至于被雍正赐死。

  郭子仪是功高盖主而不受猜忌,因为郭子仪知进退,明得失,知道他的恩宠都是皇帝所赐予,所以当皇帝对他恩宠越高,郭子仪却越是谦卑,因此郭子仪是古今名将中能得享高寿,善终之人。

  年羹尧死就是死在不知进退,不明得失上面了,年羹尧擅自作威作福、结党营私以及贪暴敛财都触及到了雍正的底线,所以雍正必须赐死他,可悲的是年羹尧至死都不知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