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孝节烈周皇后,她的一生经历过什么?

  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小编带来的孝节烈周皇后的文章。

  公元1627年(天启七年)八月十二日,明熹宗朱由校病重,这位“木匠皇帝”自感时日无多,因为无子,他决定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弟弟、信王朱由检。在御榻前,明熹宗拉着弟弟的手说了一句:

  “吾弟,当为尧舜!”

  两日后,明熹宗驾崩,其弟朱由检登基,是为崇祯帝。这是明朝的第16位皇帝,也是明朝的末代皇帝(不包括南明)。

  有意思的是,当初朱由检被病重的哥哥召入皇宫的时候,心中满是恐惧,他不是担心哥哥,而是担心大宦官魏忠贤会对自己不利。为了避免魏忠贤在宫中给朱由检的饭菜里下毒,朱由检的妻子、信王妃周氏亲自烙了两个麦饼,让丈夫揣到怀里,到宫中果腹。

  作为一个皇储,不敢吃宫中的饭菜,而偷偷吃烙饼,纵观史册,非常罕见。而朱由检的这位妻子周氏,后来被称为孝节烈周皇后,她虽然是亡国皇后,但仍不失为古代女子的典范。

  明朝天启六年,信王朱由检16岁,明熹宗打算为弟弟选妃。由于朱由检的生母早逝,长嫂为母,明熹宗便让懿安皇后(明熹宗之妻)帮弟弟挑选。

  自明仁宗之后,明朝给皇子选妃,一般都挑选家境普通,且没有背景的小吏之女。朱由检也没有例外,当时,候选的女子有三个,懿安皇后看到一位女子身材瘦小,认为她弱不禁风,便想把她淘汰掉。不料,刘太妃(万历帝的昭妃、朱由检的祖母辈)却说,这个女子身量虽小,只是尚未长大(15岁),她面有贵气,是最佳人选。懿安皇后听信太妃之言,便定她为弟媳,把她嫁给了朱由检。这位瘦小的女子,就是后来的周皇后。

  周皇后的父亲周奎,最初只是微末小吏,她的母亲是父亲的续弦。有一日,明朝大儒陈仁锡到周奎家做客,偶然见到年幼的周皇后,便对周奎说:

  “君女天下贵人!”

  于是,陈仁锡抽空教周皇后经史之书,并给她讲解《资治通鉴》。周皇后长大后,知书达理,落落大方。因母亲多病,周皇后自幼便操持家务,代母主持中馈。

  事实证明,刘太妃的眼光还是有独到之处的。周皇后出身一般,又在藩邸(信王府)生活过,后来她贵为皇后,仍然保持平民本色。

  周皇后在后宫之中,常常不穿锦缎,她吃素食,穿布衣,经常纺线织布,就连崇祯帝的贴身衣物,她都要亲手缝制。不仅如此,周皇后还抽空亲自下厨烧饭,俨然把自己当做农妇。所以,文学家张岱认为:

  自古贤后居多,但能够缝衣做饭,纺纱织布,而且经常如此的皇后,的确罕见。

  周皇后十分节俭,崇祯年间,外忧内患不断,国库入不敷出,周皇后刚入主中宫,把自己的陪嫁全部捐做军费,还下令裁撤后宫用度。

  崇祯登基之前,宫中每逢喜庆之日,便会请戏班唱戏,周皇后当了17年皇后,紫禁城一共只唱过两次戏。第一次发生在崇祯五年,周皇后过生辰,崇祯帝瞒着周皇后请来戏班演了一场《西厢记》,想给周皇后一个惊喜。另一次发生在崇祯十四年,宫中演了一出《玉簪记》。史载,这两次,后宫之内万人空巷。其实,《西厢记》和《玉簪记》都是常见的戏文,因为后宫之人平时没机会看,所以稀罕。史载:

  后性慎,每裁抑外家恩泽。宫中礼数,加严于旧。定位数年矣,赐黄乃敢服

  周皇后治理后宫非常严格,赏罚分明,后宫嫔妃无人不服。她为人谨慎,崇祯每次要封赏她娘家人,都被她阻止。

  崇祯十七年,明朝即将灭亡时,崇祯对大臣们说:

  “朕非亡国之君,尔等皆为亡国之臣!”

  崇祯帝虽然不是昏君,但他总喜欢在别人身上找原因,在笔者看来,周皇后最起码不是“亡国之臣”。

  二、帝王夫妻,琴瑟和鸣

  《石匮书》曾评价崇祯:

  古来亡国之君,有以酒亡者,以色亡者,以暴虐亡者,以奢侈亡者,以穷兵黩武亡者,唯崇祯帝,焦虑心求治,旰食宵衣,恭俭辛勤……

  崇祯帝是一位特殊的皇帝,他继位时,接手的是明熹宗留下的烂摊子,东林党和阉党已经斗了许多年,再加上明朝赶上了罕见的“小冰河时期”,灾害瘟疫频发,明朝内忧外患。崇祯帝宵衣旰食,可也未能力挽狂澜。

  和其他亡国之君不同的是,崇祯帝没有沉迷于酒色,也没有骄奢淫逸,笔者在以往的文章中发表过自己的观点:明朝灭亡,虽然崇祯帝有责任,但若换做其他人来做皇帝,也很难避免亡国的命运。

  据《烈皇帝遗事》介绍;

  崇祯帝深感国事日非,鸡鸣而起,夜分不寐,往往焦劳成疾。宫中几无宴乐之事……

  崇祯帝是一位勤政的帝王,然而,他面临的问题太多,常常使他陷入困境。这时,周皇后的存在,是崇祯最大的慰藉。

  周皇后知书达理,早在潜邸为王妃时,就深得崇祯之心,后来崇祯登基,周皇后母仪天下,她仍然把为丈夫解忧作为第一要务。史载,崇祯和皇后感情甚笃,崇祯每有难色,周皇后总想办法劝解。

  崇祯在位17年,一共发过7次罪己诏,崇祯十七年正月,因凤阳皇陵被农民军挖掘,崇祯帝下诏罪己,他数月不食荤腥,表示和天下将士共苦,可身体到底支撑不住,周皇后苦劝无果,非常心疼。为了劝崇祯养好身体,周皇后谎称自己梦见了孝纯太后(崇祯帝生母),《明史》云:

  曰:“夜梦孝纯太后归,语帝瘁而泣,且曰:‘为我语帝,食毋过苦。’”

  崇祯帝听完,对着母亲的画像泪流不止,然后决定好好吃饭。周皇后亲自服侍,“泪盈盈沾案”,眼泪都滴到了桌案上。

  某一年夏天,周皇后起床后正在梳头,崇祯帝偷偷走到妻子身后,撩她的头发,皇后不知是谁,大惊失色,袖子一甩,正好打在崇祯帝的脸上。这一幕,正好被宫女看见,皇后大窘,崇祯帝却坦然一笑,可见,对这位皇后,崇祯内心还是十分疼爱的。

  还有一次,周皇后教坤宁宫的一位小太监识字,过了两个时辰,太监竟然全部忘记了,周皇后很生气,罚太监跪在台阶上。正好被崇祯帝看见,他便开玩笑说:“我替他(太监)向先生求个情,先生给不给面子?”

  周皇后听完后,脸红地对崇祯嗔道:“坏了我的规矩!”崇祯见状,哈哈大笑。

  笔者认为,如果崇祯不是帝王,如果周皇后不是皇后,如果他们生在平常人家,这样的夫妻,或许让人羡慕。

  夫妻之间,当然也有闹矛盾的时候,有一次,崇祯和周皇后起了争执,崇祯大骂周皇后,甩袖而去,周皇后掩面而泣,哭着喊“信王”,崇祯一听,心中五味杂陈,连忙回来拉起皇后,一阵安慰。

  周皇后刚嫁给崇祯时,崇祯便是“信王”,崇祯听见皇后喊他潜邸时的称呼,夫妻恩情顿时战胜了怒火,二人和好如初。

  其实,周皇后之所以能深得崇祯器重,就是因为他始终把崇祯当成丈夫,而不是皇帝,这是古代皇后很难做到的。

  在封建思想中,总要求女子要宽容,不能做一个“妒妇”,周皇后在这方面做到了极致。崇祯的田妃因故惹怒了崇祯,崇祯把田妃幽闭在启祥宫思过,三个月不得出。周皇后见崇祯不肯和田妃和解,便邀请崇祯赏花,故意接田妃出来相见。

  周皇后此人,俨然像一个大家长,希望一家人和和睦睦。

  明朝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朝代,明朝的皇帝,各具特色,有熟女控,有道士,有木匠,但有明16朝,大多皇后都非常贤明。周皇后作为明朝末代皇后,她的个人品质是一流的。如果她不是亡国皇后,她或许会被明朝臣子誉为“一代贤后”。

  三、大厦将倾,赐死红颜

  天启七年,崇祯帝刚继位时,大臣们曾为崇祯准备了4个年号,其中一个是“兴福”,崇祯觉得不好,因为他怕自己当不好“中兴之主”。最终,他选择了“崇祯”。

  其实,崇祯帝虽然怕自己当不好“中兴之主”,但他从登基后,一心都在“中兴”二字上。崇祯帝继位3个月后,他站稳脚跟,立即铲除“阉党”。当时,灾害频发,国库空虚,崇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他裁撤机构,节省开支,不料情况越来越糟。再加上女真在关外虎视眈眈,农民军星火燎原,崇祯帝殚精竭虑,一心要挽回败局,但无力回天。

  崇祯十七年,帝国到了危急关头,有大臣建议迁都南京,被崇祯拒绝,“天子守国门”,崇祯拒绝迁都,更拒绝将太子送往南京,此时的他,打算“君王死社稷”。

  《明史·后妃传》记载,周皇后当了17年的国母,她从来不干涉朝政,但在帝国的最后时刻,周皇后曾委婉地提过南迁。《明史·后妃传》云:

  后性严慎。尝以寇急,微言曰:“吾南中尚有一家居。”帝问之,遂不语,盖意在南迁也。至他政事,则未尝预。

  意思是说,周皇后平时谨言慎行,从来不干预国事。当时情况紧急,周皇后轻声说:“我家在南面还有一处房子。”崇祯一听,连忙追问她是何意,可能怕被怪罪,周皇后没有继续说。

  崇祯十七年三月十八日,李自成的大军攻到北京城下,满朝文武闻风而逃,崇祯帝派去守城的太监也趁机反水,投降了李自成。那些满口忠义的东林人士,在改朝换代之际,迅速抛弃了旧主,投向了李自成的怀抱。

  崇祯帝听闻城门已破,知大势已去,他来到后宫,见到周皇后,痛哭起来,崇祯说:“你是一国之母,绝对不能被贼人所辱,速速自尽吧。”

  自古以来,当男人无法保护女人的时候,就要求女人守住贞洁,自我了结,这是那个时代的通病。

  周皇后得到“圣旨”后,抱着三个孩子哭了一会,然后对崇祯说:

  “妾事陛下十有八年,卒不听一语,至有今日。”(出自《明史·列传第二》)

  周皇后的意思是说:我嫁给你,前后有18年之久,我相夫教子,力争做一个贤德的皇后,但这么多年,陛下从未听我一句劝,才有今天这样的结局!

  说罢,周皇后毅然转身,反锁房门,不一会,屋内宫女哭着冲出来,大声嚷道:“皇后已经领旨悬梁自尽了!”崇祯听完后,18年的回忆涌上心头,他悲痛欲绝,泪流不止。

  崇祯的事情还没做完,他先求皇嫂(明熹宗的懿安皇后)自尽,皇嫂向崇祯跪拜后,上吊自杀。崇祯又逼袁贵妃自缢,因为绳子断了,崇祯便提剑将她杀死。崇祯要做亡国之君,但他还要保全女人的名节,看着6岁的昭仁公主,崇祯挥剑刺去。15岁的长平公主,被父亲砍断手臂。

  夜半三更,崇祯送走了三个儿子,然后带着太监王承恩,来到煤山的歪脖树下,用和周皇后相同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性命。

  崇祯死的时候,不知道还会不会想起哥哥当年的那句“吾弟,当为尧舜”的话。

  时光荏苒,歪脖树还在,但王朝坍塌,覆水难收。

  四、生同衾、死同穴

  崇祯死了,李自成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在后山找到了崇祯帝的尸体。李自成给崇祯留了几许尊严,他让人准备好柳木棺材,将崇祯和周皇后的尸体入殓。

  那些个明朝旧臣,例如翰林院庶吉士周钟,曾经是崇祯的爱臣,当他路过崇祯和周皇后的灵柩前时,他扬长而去,没有祭拜,没有默哀,甚至没有看一眼,一位他要去效忠大顺王朝的新主子去了。

  因为崇祯生前没有给自己修陵,李自成决定将他葬在崇祯已经故去的爱妃田妃墓中。半个月后,崇祯帝和周皇后安葬,他们夫妻二人和田妃一起,挤在了同一个墓穴中,这就形成了帝国的另一个风景——明十三陵的思陵。

  后人认为,崇祯帝虽然勤政、宵衣旰食,但他“既无治国之谋,又无任人之术”,这一点,笔者是认同的。

  关于明朝灭亡的具体原因,恐怕一万字也说不完,但对于周皇后,后世对她的评价多为正面。

  清军入关后,摄政王多尔衮曾评价说:

  “崇祯之亡,天数已定。彼时纵有良臣,也济不得事。”

  笔者认为,周皇后,或许就是崇祯的“良臣”吧。她勤俭持家、胸怀宽广、贤良淑德,是一位合格的皇后。

  笔者认为,周皇后虽然值得尊敬,但她毕竟是封建社会的陪葬者,古代帝王希望女子贤良大度,不问政事,在特定的标准下,周皇后俨然是古代女子的典范。

  笔者时常在想,若周皇后这样的女子,没有嫁到帝王之家,她或许会一辈子相夫教子,或许史书上不会有她的名字,但至少,她能有一个美满幸福的结局。

  然而,历史没有假设,人们在痛骂崇祯亡国的时候,有多少人会独立地看待他后宫中的某一个女子?历史是辩证的,也是残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