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曾国藩作为清朝重臣,曾国藩出门为何出门从不用八抬大轿

  很多人都不了解曾国藩,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欣赏。

  轿子在我国古代是地位的象征,一个人如果使用八抬大轿,必然是非富即贵,这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是很风光的,那么作为清朝重臣的曾国藩,为什么出门从不用八抬大轿呢?

  曾国藩升迁极快,十年之间连升十级。在升为正三品大员后,按规定,轿呢要由蓝色换为绿色,护轿人也要增加两人,而且乘轿是需要配备引路官和护卫的。但令百官诧异的是,曾国藩从升为三品官之日起,除身边不得不增加两外护卫外,轿前不仅没有引路官,连扶人也省了去,且轿呢也没有换成绿色,仍乘蓝轿。

  不久,曾国藩又升为二品大员,下人就为他荐举了四名轿夫,要把曾国藩的四人抬大轿换为八人抬大轿。按清朝官制,四品以下官员准乘四人抬的蓝呢轿,三品以上官员准乘八人抬的绿呢轿,俗称八抬大轿。但这并非硬性规定,官员如达到品级而收入不丰者,是可量力而行的;若品级达不到却乘高品级的轿子就算违制,一旦被人举报,不仅要受处分,严重的还要被革职、充军。

  曾国藩早就打定主意,他明白水满则溢、人满则忌的官场道理,对于可摆可不摆的架势、可坐可不坐的大轿,一律是不摆不坐。虽然,曾国藩因乘蓝呢轿而被下级官员欺侮,但京城三品以上的大员出行,都知道向护娇的官员交代一句:“长点眼睛,内阁学士曾国藩大人坐的可是蓝呢轿呢。”

  曾国藩纵横官场几十载,也许正是凭借了这种低调、内敛的力量。

  揭开曾国藩九年连升十级之谜:曾国藩,清朝三百年第一名臣,生前死后的功过是非,迄今为止尚无定论。但曾国藩的为官从政之道、识人用人之法,却始终受到追捧,毛泽东、蒋介石、梁启超也对曾国藩有相当深入的研究。据了解,《曾国藩发迹史》讲述的是曾国藩如何从一名无权无势的普通“公务员”,九年连升十级,成为省长级高官的全过程。

  九年为何连升十级

  初入官场的12年,是曾国藩一生中最为重要的时期,尽管近20年来,有关曾国藩的图书层出不穷,不少作品登上畅销书榜,但曾国藩初入官场前12年的从政经历,几乎没有专著提及。“主要原因在于,涉及曾国藩这段经历的相关史料,一部分毁于战火,一部分被史书刻意隐瞒。”作者汪衍振说:“为了搞清楚曾国藩初入官场前12年的从政经历,我通过各种渠道搜寻史料,到写完《曾国藩发迹史》,前后花了21年时间!”

  42岁掌管五部大权

  《曾国藩发迹史》中有一个细节:道光二十八年(公元1848年),38岁的曾国藩为表清白,堵住政敌的恶言诽谤,当众把自己脱光,走进银库清点现银,查清了国库亏空真相。此时已身居四品的曾国藩,赢得道光皇帝的空前信任,仕途踏上全新境界。咸丰帝即位后不久,就将大清帝国的五部大权交给了42岁的曾国藩,这相当于曾国藩一人同时掌管文化部、国防部、司法部、组织部和建设部。

  父亲冒死藏下晚清宝书

  “《曾国藩发迹史》出版时,我知道肯定会有反响甚至争议,毕竟花了20多年时间,还原了一段被掩埋的历史真相,但是这么火爆,却出乎我的意料。”汪衍振接受采访时表示,“我父亲本身是爱书人,上世纪50年代,有人强要把书拉走,说是点火用。我父亲当时是地方官,他冒死藏史料,有人就告到了县里。父亲急了,连夜和母亲把书装到车上,然后推着两车书,举家迁居东北。这些书里,不少是关于晚清名臣的珍稀史料,都是现在市面上找不到的好东西。我性格有些孤僻,就时常在这些泛黄的故纸堆中阅读自乐。”

  欲续写李鸿章和左宗棠

  汪衍振说,晚清名臣中,自己最感兴趣的就是曾国藩、李鸿章和左宗棠,“这三个人名气大,争议大,有人把他们捧上天,也有人对他们嗤之以鼻,我就想彻底搞清楚,这三个人到底是怎么回事,于是通过各种渠道收集资料。”收集的珍稀资料越来越多,汪衍振也逐渐发现了“晚清三大名臣”不为人知的从政经历和升迁细节,他决定在尊重史实的前提下,把自己的发现写成历史小说。汪衍振透露,自己除了创作《曾国藩发迹史》,《李鸿章发迹史》和《左宗棠发迹史》马上也会推出来,无论反响如何,他都会坦然面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