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澶渊之盟对于北宋来说不平等,这样的说法究竟是否正确?

  如何评价北宋与辽国签订的“澶渊之盟”?澶渊之盟的签订对北宋有利还是有弊?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澶渊之盟是北宋初期非常重要的一个大事件。宋国和辽国以战争为手段,最终达成了和平的目的。

  不过从盟约的内容来看,北宋没能拿回燕云十六州,而且每年还要送给辽国不少钱财、绢布,所以有人觉得这对于北宋来说其实是个不平等条约,那这样的说法究竟是否正确呢?表面看的确如此,但这些钱北宋完全可以通过贸易赚回来,而且送出去的东西,远比战争带来的损失和影响要小。对于当时的北宋来说,能够保持长期的稳定发展更加重要。

  一、宋真宗的态度

  关于澶渊之盟,其实一开始就是一个争议很大的话题,当时的人就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澶渊之盟宋朝并不亏,反而是赚了,还有一种观点则认为澶渊之盟对于宋朝来说,是一种耻辱。

  这一点从皇帝宋真宗对待这件事情的不同态度,或者说他态度的转变过程,就可以看出来。

  澶渊之盟在签订的时候,宋真宗对去谈判的大臣说,每年给辽国的岁币,决不能够超过200万。但是最终,参与谈判的大臣,30万就搞定了,所以宋真宗感觉到非常高兴。同时,他对打赢了澶州之战的寇准非常满意,每次在朝中议事的时候,都会征求寇准的意见。寇准下朝的时候,宋真宗还会目送他离去。

  但是,后来由于王钦若想上位掌权,对寇准在朝中的地位非常不满,于是王钦若对宋真宗说,你真的很感激寇准吗?他让你签订了“城下之盟”,你怎么还会感激他呢?“城下之盟”是一个屈辱的盟约啊!

  一开始,宋真宗并不觉得这是一个屈辱的盟约,王钦若告诉他是一个屈辱的盟约,他才觉得确实是一个屈辱的盟约。

  而宋真宗越想越觉得这真是一个屈辱的盟约,所以后来他被这个事,闹得寝食难安,觉得自己将来百年之后,肯定会被列祖列宗批评,同时天下老百姓也会嘲笑他,觉得他和别人签订了“城下之盟”。为此,宋真宗搞了一场封禅的大戏。他在全国各地寻找“祥瑞”,通过获得“祥瑞”,促成他有“资格”到泰山去封禅。直到后来他封禅完毕以后,内心才稍微平静了一点,觉得自己不至于被人嘲笑了。

  显然,如果王钦若不对宋真宗那样说,宋真宗还不会觉得自己有多耻辱。是王钦若告诉了他,他才会觉得耻辱。

  二、究竟亏了还是赚了

  那么,为什么一开始的时候,宋真宗并不觉得是一件耻辱的事情呢?这就在于对澶渊之盟的理解问题。

  事实上,中原国家一直就有给北方少数民族钱粮的这样一种习惯做法。这也是古代朝贡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只要周边的少数民族国家奉中原国家为宗主国,中原国家就会对他们进行赏赐。每年都会赏赐他们一定的财物,这个在古代,被称为“岁赐”。

  宋朝和辽国谈判的时候,宋真宗关心的,并不是该不该给的问题,而是关心数目的问题。显然,这就是说,宋真宗也是认可“岁赐”这种方式的。只不过她害怕“岁赐”的数据太大了,一方面面子上说不过去,另一方面,在全国人民面前也不好交代。

  后来,王钦若对宋真宗说了那个话以后,宋真宗感到寝食难安,也并不是宋真宗不认可“岁赐”,不是他认为数据太大,而是因为,他觉得这是被辽国给逼迫的。如果是辽国派人来,请求宋朝给予他们赏赐,宋朝一点不觉得这是一个问题。数据就算比较大,也不会觉得难受。现在是因为打了仗,人家打到你的地盘上来了。打完以后,你给了人家一部分钱,人家撤军了,这样一来,就感觉这不叫“岁赐”,而是叫赔偿了。

  辽国没有承认是赔偿,但也不接受“岁赐”这个词,他们接受的,是“岁币”。这是一个中性的词,但宋真宗显然是不接受的。

  不过应该说,虽然名字上不太好听,但实际上,两个国家的损失没有太大的改变。反而因为签订了澶渊之盟后,两个国家就很少打仗了,宋朝也很少在边关驻军了(当然了,辽国也不允许宋朝在边关驻军)。

  因为很少在边关驻军,所以军费的开支就变得很少。如果纯粹从经济的角度来说的,不驻军攒下来的钱,宋朝反而还赚了。同时,两个国家保持一种长久的和平,对于两个国家的老百姓来说,也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

  总之,澶渊之盟和后世的清政府与西方列强所签订的那些不平等条约,无论在对象、性质和内容上,都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这并不算一个不平等条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