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的来看朱棣起兵看似叛乱,为何说是朱元璋设计好的效果?
朱元璋为他的儿子朱标留了当时明朝超一流的武人集团班底,作为儿子继承大统彻底清除北元的主力兵团,这是第一步。心慕汉高唐太的他需要一个让王朝雄视六合、让子孙福奕万代的都城,这是第二步。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以朱标为姻亲枢纽,以常、蓝为首的武人集团配合关中地区的天险地利可以对岭北产生巨大的威胁,而且有黄河护卫没有北京必须时刻囤积重兵的弊端。而北京因为地理位置以及漕运之利依然会是攘夷藩王坐镇的军事巨镇,与关中新都齿矣。奈何太子朱标壮年而逝,白发人送黑发人,年近七十的朱元璋受到沉重的打击,再也没有精力和心情考虑迁都的事情。
朱元璋在当年底亲自撰写的一篇《祀灶文》中,表达了万般无奈的心情:“朕经营天下数十年,事事按古就绪。维宫城前昂后洼,形势不称。本欲迁都,今朕年老,精力已倦,又天下初定,不欲劳民。且兴废有数,只得听天。惟愿鉴朕此心,福其子孙。”一副听天由命的样子,听起来真是异常凄凉。
太子朱标的武人集团班底是未来朱标的基本盘而不是整个朝廷的,在历次杀戮之后,可以看到,徐、李、汤、耿、郭、沐几家和朱元璋关系特别好的勋贵都活到了最后,足见太祖并非滥杀,而是有自己真正的基本盘的。
朱允炆曾跟朱元璋说对付他叔叔们的方法:“首先,用德来争取他们的心,然后用礼来约束他们的行为,再不行就削减他们的属地,下一步就是改封地,如果实在没有办法,那就只好拔刀相向了。”结果他没有按他说的步骤做而是直接跳过拔刀,由于朱允炆集团的软弱,选择从最弱的藩王下手,皇帝的威仪随着各藩王不断削藩递减,最后最老最强的藩王朱棣反了。
对北方最失人心的举动就是建文帝把北方诸省儒学传授给砍了,朱棣登基恢复。靖难之役能成功有很多原因,军事能力和运气都很重要,当然还有太祖皇帝当年制度设计的结果。朝中出了奸臣,亲王可以起兵“清君侧”,本来就是太祖皇帝的安排,而且他也注意培养诸王带兵经验和威信,保证他们有能力完成这个目标。
太祖尸骨未寒,齐、黄等人大举废黜亲王、剥夺护卫兵,那不就是奸臣咯?燕府自己的护卫兵多被宋忠等人领出去了,但燕王起兵,跟他出塞的老部下们纷纷响应,这就是太祖培养的成效。王府自己的护卫兵满编不过15000人左右,太祖还真指望亲王用这点儿兵力一路打到南京去不成?当然《皇明祖训》规定亲王靖难之后要还国,然而建文帝没有逃跑也没有出面交涉,居然自焚了,成祖连表面功夫都省了,直接即位吧。
事实上成祖入京后南军大将郭英、平安、盛庸、梅殷、何福、房昭、杨文等等都先后顺服了成祖,说明太祖皇帝亲手打造的这支军队的指挥官还是明事理的,虽然受朝廷之命不得不执行,但心里知道燕王确实是遵循祖训而起兵,故能够接受这一结果。文官中固然有念及建文帝之恩而求仁者,但也有不少识时务之士,因此成祖很快就建立了首届内阁、重组政府,各地方政府也闻风归顺,只有浙江布政使等人还在招募民兵,被部下抓捕归案。
总的来看,成祖起兵看似“叛乱”,实际却是太祖皇帝设计的应急机制的启动效果。从帝位传承上看,太祖尊重嫡长继承制,将皇位传给了建文帝,现在成祖取而代之,正所谓楚人失之,楚人得之。内不能制外,但内外都姓朱,都是太祖之后。我看这正说明了太祖制度为一姓之谋的成功。要是缺乏政治智慧的建文朝廷愣是把燕军消灭了,那才是太祖的真失败,以后朝廷又不知道搞出什么乱子。
成祖即位后,用较为和缓而非粗暴废黜的手段,把亲王领兵的制度废除了,改为“天子守边”,更加在京城厚集兵力。但历史上人亡政息的例子并不少,太祖制定的这个制度,能影响他死后数年的皇位归属,也很厉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