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绩的生活态度是怎样的?他为什么会被弹劾?
王绩,字无功,因隐居东皋,自号东皋子,唐代初期诗人,是被后世公认的五言律诗的奠基人,为开创唐诗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王绩生活在隋唐之间,出身官宦世家,但他不像大多数读书人那样以建功立业为己任,而是一生纵情诗酒。这正如他的名字:他名绩,就是辉煌的事业;但字无功,也就是不求功业,不求建树。他在《自作墓志文并序》里就表达了这种放达的人生态度:“王绩者,有父母,无朋友,自为之字曰无功焉。人或问之,箕踞不对。盖以有道于己,无功于时也。”他只求不违背自己的生活意愿,不希图建立什么功业。可以说,“无功”两个字,就是对他一生的最好概括。
王绩从小好学,人非常聪明。隋朝开皇二十年(600年)的时候,只有十几岁的他跟着哥哥王度去拜见越国公杨素。杨素家里宾客盈门,都是当时的显达。杨素看见王绩年纪轻轻,就说这样的黄口小儿,来干什么。王绩毫不胆怯,面对权倾朝野的越国公,他侃侃而谈,他说周公都礼贤纳士,你要想表明自己的高贵,就不应该傲视天下的士人。杨素不禁改容相待,和他谈论文章,王绩对答如流,从容娴雅,在座的人都大为惊讶,称他为“神仙童子”。
大业元年(605年),王绩进入仕途,被授官为秘书省正字。他生性旷达,嗜酒如命,并不把做官当一回事。吕才在《王无功文集序》里说:“绩性简放,饮酒至数斗不醉。”他常说,我怎么没碰上酒仙刘伶,要是能和他一起闭门痛饮,那是多么大的享受啊。陶渊明有《五柳先生传》,他就写了一篇《五斗先生传》,他还有一篇《醉乡记》来颂扬喝酒的好处。当然,这种思想在他的诗里表现的最多,比如这首《初春》:
春来日渐长,醉客喜年光。
稍觉池亭好,偏宜酒瓮香。
春天到了,但让他高兴的是暖和的天气更适合酿酒了。再比如这首《独酌》:
浮生知几日?无状逐空名。
不如多酿酒,时向竹林倾。
他感叹人生短暂,生活虚无,还不如喝酒。
王绩这样的生活态度,当然不会处理好政事,就惹起了人们的非议。他请求外任,担任了六合县县丞。到任后他依然故我,纵酒废事,便又遭到了弹劾。再加上天下也开始动乱,他就解官而去。这天晚上,他把自己剩下的俸禄钱摆在衙门口,坐上小船悄悄离去,只留下了一首诗:
我家沧海白云边,还将别业对林泉。
不用功名喧一世,直取烟霞送百年。
彭泽有田惟种黍,步兵从宦岂论钱。
但使百年相续醉,何辞夜夜瓮间眠。
这首诗的题目叫《解六合丞还》,他在诗里以陶渊明、阮籍自比,描述了耕田读书、吟诗饮酒的自得其乐的生活。
虽然也曾感叹“网罗在天,吾且安之”,王绩的隐居生活还是非常惬意的。
但风云变幻,转眼间隋朝灭亡,唐朝建立了。武德八年(625年),唐高祖征召前朝官员。无奈之下,王绩再次来到长安,以原官“待诏门下省”,在新朝做了个听候咨询的参议官。
按照当时惯例,他每天可以得到好酒三升的供给。弟弟王静问他:“待诏快乐否?”王绩回答说:“待诏俸禄低,又寂寞,只有良酒三升使人留恋。”侍中陈叔达听到了,说:“三升酒怎么能留在王先生呢?还是一天给他一斗吧!”所以当时人们就称王绩为“斗酒学士”。
贞观初年,王绩罢官回乡了。后来,他听说太乐署史焦革善于酿酒,就请求担任太乐丞。吏部认为太乐丞只是一个管理乐府伶人的小官,不符合他的身份,王绩坚决请求说:“这是我深切的愿望。”吏部最终同意了他的请求。他终于可以喝上焦革酿制的美酒了,但不久焦革就去世了。幸好焦革的妻子还一直给他送酒。一年多以后,焦革的妻子也去世了。王绩感叹说:“这是苍天不许我畅饮美酒吗?”就弃官离去了。
回乡后,王绩隐居东皋,所以自号“东皋子”。《唐才子传》说他“有奴婢数人,所种黍,春秋酿酒,养凫雁、莳草药自给”。他床头放着《老子》《庄子》《周易》,除此之外,别的书都不读。
隐居的日子虽然悠闲自在,但也会让人感到一丝空虚和无奈。王绩晚年所作的名篇《野望》颇能代表这种思想: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徙倚欲何依”“相顾无相识”,山野的美好景色,乡间的恬静生活,并不能消除诗人内心的彷徨和苦闷;而饮酒和隐居,恐怕也不能抵挡来自灵魂深处的孤苦和无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