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居正死后戚继光为什么会受到牵连,万历皇帝为什么要过河拆桥
你真的了解张居正和戚继光吗?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戚继光
我觉得戚继光的人生,已经很够本了。他跟很多其他名将比起来,要幸运太多了。至少他只是被罢官回家,而不是掉了脑袋。
戚继光的人生,拥有许多闪亮的地方,又何必执着于善始善终呢?这世上本就没有太多的伟人是善始善终的。一般做到善始善终的人,基本上都是普通人。
因为普通人没有放手一搏的勇气,所以遇到的危险自然也就少得多,同样遇到的机会也会少的多。戚继光是那种敢于拼搏的人,所以他遇到了很多机会,而且他善于把握机会。
戚继光的悲剧,大概有这么几件事:官丢了,戚家军没了,儿子死了,老婆跑了。
一、戚继光的晚年,在普通人看来的确很凄惨。
戚继光早年负责对抗倭寇,取得了非常优秀的成绩。后来又被调到北方抵御鞑靼,也有不俗的战绩。
但是在戚继光的人生达到巅峰的时候,同时也面临着一个巨大的危险,那就是他朝中的靠山倒了。伴随着张居正的倒台,戚继光自然也长不了。
那个时候的明朝,对武将集团还是比较忌惮的,一般都是让文官节制武将。在外带兵的武将地位比不上同等级的文官,这跟宋朝有点类似。可是文官集团又比不上皇帝派来的太监。
在如此畸形的大环境下,戚继光只有依附于张居正这个文官一把手,才能够在外面好好带兵。要不别说对付倭寇,可能自己人就得把他给吃了。
可惜张居正劳累过度猝死了,他做首辅大臣的这10年,戚继光手握重兵,是正儿八经的封疆大吏。可是张居正死后,接二连三的弹劾就这么来了。
首先是在万历十年,也就是张居正死的那一年,给事中张鼎思弹劾戚继光,让朝廷将其从北方调到了广东。
其次是万历十三年,给事中张希皋又弹劾戚继光。这回彻底没有回旋的余地了,所以戚继光就被罢官了。
罢官后三年,戚继光就病死了。这就有点儿过河拆桥的感觉了,用人家的时候,各种提拔,等到没用处了,就弃之不顾。
二、戚继光最惨的,还是没能保住戚家军。
戚家军这个说法其实本身并不成立,准确来说,应该叫浙兵。浙兵基本都是戚继光抗倭的时候,在浙江义乌所招募的兵马。
这帮人跟着戚继光的时间非常久,而且身经百战,所以一个个战斗力是十分强悍的。只可惜由于人数不多,大概有4000人的编制。所以大规模战役是无法打的,在对付倭寇的时候,浙兵的力量就显现出来了。
在戚继光北上以后,其实这支部队最初并没有被他带到北边。可是戚继光来了蓟镇以后,发现这里的长城低矮,所以就请求朝廷,将三千戚家军给带到了北方来修长城。
在戚家军的努力之下,2000里长城之上,多了若干炮台。可是伴随着张居正的去世,戚家军的前途也充满了隐患。
由于当时朝臣热衷于反对张居正的活动,而作为张居正的铁杆粉丝,戚继光自然是不能幸免。可是不光戚继光如此,就连他比较信任的部下们也遭到了免职。
这下子戚家军就出了大麻烦了,剩下的军官不足以带领这支部队百战百胜。此后面对丰臣秀吉的进攻,戚家军虽然再展雄风,却已经逐渐没了生气。
尤其是到了明朝万历二十三年,戚家军因为军饷问题,去找新任蓟镇总兵王保,结果这个王保为了私吞军饷,居然将这3300多名戚家军全部屠戮,还扬言他们发生了兵变。
可怕的是,万历皇帝不仅没有处置王保,反而拍手叫好,认为他处理得当。以至于后来明朝末年军官为了私吞军饷,在全国各地都上演了这种镇压兵变的闹剧。
此时戚继光已经去世了,但是我认为这在戚继光的人生中,应该是最黯淡的一件事了。因为戚家军跟他儿子一样,三千多人被屠戮,就好似他的儿子被人杀了三千多次一样,你说他能不心痛嘛!
三、戚继光的老婆跑了。
这件事对戚继光来说,无疑又是一重打击。虽说在战场上戚继光战无不胜,可是到了家里,戚继光就乖得不得了。
因为戚继光是出了名的怕老婆。但是在古代,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他的老婆王氏一直没能给他生个儿子,为此戚继光就偷偷在外面娶了3个小妾,一口气生了5个儿子。
纸包不住火,最终戚继光还是跪着把这事儿告诉了老婆王氏。气得王氏差点没当场去世,好在戚继光表示,要把老大过继给王氏,这事儿才算罢休。
有了个儿子,王氏也有了寄托,自然就不往坏处想了。可惜的是,就在戚继光被免职以后,王氏的这个嗣子也去世了。
这双重打击之下,使得王氏有些脑子错乱,最终选择在戚继光最艰难的时候,离开了他。晚年的戚继光,不仅饱受丧子之痛,而且还被老婆给踹了,你说难受不难受?
总结:戚继光的悲剧,也是大明朝的悲剧。
大明朝如果能用好戚继光,说不定就没有辽东那边什么事儿了。至少戚继光治军严明,比李成梁要好太多了。
所以他带出来的戚家军如果有幸能够镇守辽东,那对大明朝来说,绝对是幸事。即使后来戚继光去世了,可戚家军的有生力量都还在,精神也还在,所以他们镇守辽东,就不会让努尔哈赤崛起了。
参考资料:《明史》《明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