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丁公是什么结局?刘邦为什么要杀他

  时间长河不停的流淌,历史在不停的发展,让小编带大家拨开历史的迷雾,回到那刀光剑影的年代,看看丁公的故事。

  很多古代的君王以大局为重,不会像普通人一样快意恩仇,对仇怨往往也以德报之。比如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重耳。因骊姬之乱,重耳曾被自己的老爹派了个宦官追杀,这人下手毫不留情,重耳跑得快,被砍去一截衣袖。重耳回国掌权后,认为这个宦官忠于君主,于是不计前嫌,保留了他的职务。

  东汉的建立者光武帝刘秀,早年他的兄长刘演被人杀死,后来他登上帝位,把一个杀兄仇人委以重任。这种气量令人难以想象。相较而言,汉高祖刘邦是个比较耿直的人,当了皇帝以后既报答了恩人,也处理过仇人。为了安抚人心,同样显示过大度,给一个他痛恨的人雍齿封了侯。

  还有一个人比较特殊,对刘邦来说恩怨难以界定,最终却被处死。楚汉战争结束后,有一个项羽的部将投奔汉军,求见刘邦。他叫丁公,是项羽手下的悍将季布的弟弟。这兄弟两人当年都与刘邦面对面干过仗,把刘邦打得很狼狈。季布后来被刘邦点名通缉,因为有大人物出面讲情,季布不但免死还封了官,成为西汉名臣。

  而丁公见到刘邦,却当场被砍了脑袋,很是出人意料。当年的楚汉彭城之战,刘邦大败亏输,逃亡中丁公带人紧追不放。刘邦眼看就跑不掉了,无奈转头喊道,你我都是英雄,何必苦苦相逼?丁公愣愣神,掉头走了。他放了刘邦一马,却成为他的罪名。刘邦杀他时说,此人对项王不忠,以致项王失败。今日将他斩首示众,希望后人引以为戒。这理由太冠冕堂皇了,没有人为丁公求情。那么刘邦杀丁公究竟是什么原因?丁公又该不该杀呢?

  对这两个问题,我有自己的看法,下面逐个解读。

  其一、刘邦杀丁公的真正原因,是恼羞成怒

  丁公这个人的存在,对刘邦来说是一种尴尬。作为个人恩怨来讲,刘邦当然对丁公有一点感激,但更多的是引以为耻。战争结束后更是如此,因为双方的身份地位变了,刘邦此时是天下之主,丁公沦为归降者。对刘邦来讲,在危急关头,自己迫不得已向他求情,才逃过一劫。这与那种主动伸出援手的恩惠性质不同。如果丁公跟季布一样,没有与刘邦发生这种小插曲,保住性命反而没什么问题。

  我们不妨让项伯出场对比一下。当年的鸿门宴上,项伯全力维护刘邦,救了他一命。项伯是项羽的叔叔,所以项羽无可奈何。同样是敌对阵营,但项伯天性仁义,念及刘邦当年曾与己方并肩作战,而且欣赏他的为人,主动帮他脱离了险境。刘邦当然感恩,后来把项伯封了侯。这就看出差别在哪了,项伯才是恩人,丁公不过是临时发慈悲,饶了刘邦一命。

  刘邦对此事当然刻骨铭心。这时候如果丁公不要抛头露面,我们根据情理判断,刘邦也不会为难他,大家都装作没这回事就算了。但丁公不过是个头脑简单的莽汉,哪懂得帝王心术。他第一时间去拜见了刘邦,认为凭自己当年的“恩惠”,也能捞个封赏。刘邦一看,你这不是来侮辱我吗?当即以天下公理和道义为名,把丁公判了死刑。丁公就这么稀里糊涂做了刀下鬼,大概死不瞑目。

  其二、丁公罪不至死,于公于私都不该杀

  丁公出现在不该出现的场合,杀他有悖于刘邦的初衷,所以从私人恩怨来说,杀丁公显然不应该。

  从公理和道义来讲,杀丁公更不应该。当初丁公放走刘邦,如果项羽得知,由他给丁公定罪还说得过去。刘邦谴责丁公背叛原主,那么我们知道,刘邦手下有数不清的人都是早早就背叛了项羽投靠过来的,大人物里张良、韩信、陈平,哪个不是这样。何况丁公并没有实质性的背叛项羽,是最后战败归顺而来。刘邦连一次机会也不给他。

  有人说了,此一时彼一时。当初楚汉交战,刘邦当然欢迎敌方的人投奔过来,如今天下大势已定,所有人都是刘邦的臣民,丁公是为形势所迫投降的,又以刘邦的恩人自居,前来邀功请赏,当然有罪。这样说的话,有个人当初叛离了刘邦,前后投靠几方势力,三番两次背叛原主,最后又归降刘邦。这个人没有受到任何责罚,在张良的建议下反而被封了侯,就是前文提到的雍齿。比较而言,丁公不能获得封赏就算了,又被责罚得过重。

  刘邦完全可以把丁公削职为民或者另行处罚,如果他心怀不满,惹出事端来再杀不晚。这样既可以警告不忠不义的人,还能展示君王仁慈的一面,不杀投降者。以不忠的名义处死丁公,是乱加罪名、滥用刑罚。刘邦认为这可以起到杀一儆百的作用,使天下人更重视“忠义”两字。不曾想,这首先就破坏了天下的公平,顾此失彼,打着道义的幌子却亵渎了道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