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杀杨修却问其父为何瘦了,杨彪又是怎么回怼曹操的
对曹操和杨修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杨修之死》这篇文章大家读书的时候都学到过,文章中说杨修是因为曹操妒忌他的才华,才最终被曹操杀害。实际上,曹操并非是嫉贤妒能之人,不然那么多投奔曹操的人都没事,为何偏偏杨修被杀?杨修之所以落得这样的结局,很大程度上应该归咎于他自身,他的性格特点和行事作风都注定他不会有一个好结局。
杨修出身高贵,父亲杨彪是弘农杨氏的嫡系,母亲则出身于东汉末年顶级豪门袁氏。作为一个世家子弟,杨修的人生起点是很高的,举孝廉任郎中,直到最后成为丞相府主簿。在丞相府任职期间,杨修其实和曹操配合得相当不错,曹操军务繁忙,完全交由杨修主持内外事务。而杨修确实精明能干,将丞相府的事务处理得井井有条,甚合曹操心意。
杨修原本很受曹操重视,可是他的一个错误选择,把他推向了曹操的对立面,那就是不该参与进了曹丕与曹植的夺嫡之争。杨修很有才能,曹植也很有才能,两人也都是同样的恃才傲物,这样的性格其实并不适合参与凶险的夺嫡之争。
曹操在选择魏王继承人时,对曹丕和曹植都有过考验,一开始曹丕的表现并不怎么好,可曹植却在杨修的帮助下,多次通过了曹操对他的考验。如果曹植真是凭自己的本事通过考验,曹操肯定会特别高兴,可当曹操知道曹植是在杨修的帮助下才通过考验后,就对杨修产生了强烈的不满。
曹操的这个不满主要源于两个方面,一个是杨修作为臣子不应该参与到魏太子的夺嫡之争,另一个就是杨修既然参与了夺嫡之争,可是中途却又打算抛弃曹植半途而废。
因为曹植屡次通过了曹操对他的考验,所以自认为能够当上魏太子,行事作风也变得狂傲起来,为人处世更加的恃才傲物。曹操看到曹植这种高傲的变化,再看看始终谨慎的曹丕,最后还是决定把魏王的位置传给曹丕,因为曹植虽然有才华,可他的性格实在不适合做魏王。而一直谨小慎微的曹丕,看起来好像低调不起眼,可却是魏王的不二人选。
杨修比较聪明,在曹操还没有宣布魏太子人选的之前,他就已经洞悉了曹操的选择。杨修预感到曹植夺嫡即将失败,于是就打算半途抽身而退。可曹植毕竟是曹操的儿子,杨修就算想离开曹植,也不可能表现的那么明显,因为两人的前途已经绑在了一起。
就这样,杨修一直处于摇摆不定的态度,既想离开曹植,又不敢表现的太明显。曹操将这一切看在眼里,自然对杨修恨之入骨,认为杨修作为丞相府的主薄,不应该参与到夺嫡之争,更不应该在曹植夺嫡失败后还妄想全身而退。
曹操对杨修恨意已生,可一时间又没办法也没有理由去除掉杨修,于是就给杨修之父杨彪写了一封信,信中特意提到:“足下贤子,恃豪父之势,每不与吾同怀,即欲直绳,顾颇恨恨。”
曹操得知杨修参与到夺嫡之争后,就一直想要除掉杨修,可是却苦无借口。不过,这个机会很快就来了,而且是杨修自己送上门的。
曹植原本以为自己能当上魏太子,突然之间失宠令他郁郁寡欢,而杨修因为曹植夺嫡的失败,再加上曹操已经开始迁怒与他,心里也不怎么舒服。因为两人心情都不舒畅,聚在一起时难免会口出狂言,特别是在醉酒之后,嘴里更是大放厥词,甚至敢酒后谤言曹彰,说他是“黄须小儿”。
曹彰“黄须小儿”这个绰号,实际上是曹操亲自取的,可这个绰号曹操能叫,不代表其他人也能叫。曹操原本就对杨修恨愤不已,如今得知此事,自然就对杨修越加痛恨,于是下旨以“前后漏泄言教,交关诸侯等罪名下令将杨修处死。很多人以为杨修死的时候很年轻,实际上他此时已经45岁了,杨修自己死前也感叹:“我固自以死之晚也”。
曹操杀了杨修后,自然是心满意足,还故意问其父杨彪为何瘦了。杨彪痛失爱子,自然是日渐消瘦,可他又无法报仇,只好回怼曹操道:“愧无日磾先见之明,犹怀老牛舐犊之爱。”这句话后来成为名句,世人都以为曹操是嫉贤妒能才杀了杨修,实际上杨修之死完全是自找的。“一盒酥”、“鸡肋”的故事,也只能说杨修是自作聪明,他实际上并不是因为这个才得罪曹操。
《杨修之死》是一篇具有很强教育意义的文章,这样一篇文章当然不可能仅仅是为了突出曹操的嫉贤妒能。杨修参与夺嫡之争本就不对,而且历史上参与夺嫡之争失败的人,几乎都没有好下场,杨修既然相助曹植夺嫡,就应该有这种觉悟。况且杨修在夺嫡失败之后,原本也可以全身而退,可他又碍于名声,扭捏作态,不好意思与曹植撇清关系。
杨修恃才傲物,夺嫡失败后爱惜名声,没有及时抽身而退,当断不断反受其乱。之后又与曹植醉酒谤言曹彰,因言获罪。曹操给了杨修机会,可是他却没有把握住,这才是他真正的死因。看看历史上“玄武门之变”、“九子夺嫡”这些著名夺嫡事件的结局,可以说杨修之死,其实是一点也不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