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病逝的五丈原是什么地方?诸葛亮死前发生了什么?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诸葛亮死前发生了什么?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本期的三国战争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一百零四回,发生在诸葛亮病逝前后,相关人物分别为诸葛亮、李福、费祎、姜维和司马懿。故事梗概如下:
随着病情越发加重,诸葛亮心知自己命不久矣。为了消除魏延这一隐患,诸葛亮先后找来了马岱、姜维和杨仪等人,授以密计。得知诸葛亮病重,后主刘禅连忙派尚书李福来到五丈原。
李福问诸葛亮,一旦诸葛亮去世,有谁可承担接替诸葛亮的职务。诸葛亮先后说出了蒋琬和费祎的名字。但当李福问及蒋琬、费祎之后的人选时,诸葛亮已与世长辞。
按照诸葛亮临终前的嘱咐,姜维和杨仪不敢举丧,悄悄下令全军撤退,并命费祎前往魏延军营,通知魏延负责断后。不过,魏延对诸葛亮临终前让杨仪代理丞相职权之事非常不满,认为杨仪没有能力。同时,魏延认为只要派人将诸葛亮的遗体运回蜀汉安葬即可,北伐大军无须全线撤退,自己留在前线继续北伐。
费祎佯装同意魏延的主张,谎称回去与姜维商量,迅速离开魏延军营,将魏延之语告诉了杨仪和姜维。杨仪果断下令,全军开始撤退。此时,魏延终于明白费祎是在欺骗自己,不禁大怒。马岱表示自己愿意协助魏延除掉杨仪,魏延便与马岱一起率部南下。
此时,司马懿也察觉诸葛亮病逝,率部追击。姜维、杨仪等人按照诸葛亮临终前的布置,在途中设下埋伏。同时,姜维、杨仪还制作了一个木人,装扮成诸葛亮模样,出现在两军阵前。司马懿大惊,以为中了诸葛亮的计策,仓皇退去,北伐大军得以安全撤回汉中。
与真实的历史相比,小说中出现的这一故事情节可谓有真有假。首先,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世人皆知,是历史的真实。但诸葛亮在临终前找到马岱并授以斩杀魏延的计策,却并非是历史的真实。从《三国志》的记载来看,诸葛亮对于魏延与杨仪的矛盾态度模糊,不忍心处罚其中的任何一方,便派费祎进行调解。由此可见,魏延与杨仪之间的矛盾只是同僚不和而已,并未到达魏延会反叛的程度。
《三国志魏延传》载:“亮病困,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作身殁之后退军节度,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在这段记载中,而已看不出诸葛亮有除掉魏延之意。之所以后来局势变得一发不可收拾,主要还是费祎的举动彻底激化矛盾所致。
至于小说中提到的司马懿被木人所吓退的情节,也不是历史的真实。关于这段历史,在《三国志诸葛亮传》注引《汉晋春秋》中有着详细的记载。该传称,诸葛亮病逝后,“杨仪等整军而出,百姓奔告宣王,宣王追焉。姜维令仪反旗鸣鼓,若将向宣王者,宣王乃退,不敢逼。于是仪结陈而去,入谷然后发丧。”
这件事情后来传到民间,当地百姓将其编成了一句谚语,叫做“死诸葛走生仲达”。司马懿得知后,还说出“吾能料生,不便料死也”这句话来遮丑。不过,这段记载中并没有出现所谓的“木人”。因此,这个故事完全是作者虚构出来的。
姜维、杨仪在退军途中突然回军正面迎击司马懿,为何司马懿立即下令退军呢?其实原因很简单,是担心诸葛亮并没有死,之前的撤军不过是诸葛亮的诱敌之计而已。作为司马懿而言,避免进行战略决战而将诸葛亮拖垮是他的既定战术。因此,为了保险起见,选择退军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上面提到,诸葛亮是在五丈原病逝的。那么,五丈原这个地方究竟在哪儿呢?这个地方就在如今的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蔡家坡镇。此地距离西安约二百六十里,距离宝鸡市一零一十二里。五丈原是一块长约八里、宽约二里、面积约十二平方公里的小平原。
巧合的是,西晋建国后,诸葛亮之孙诸葛京被任命为郿县县令。而当时的五丈原就在郿县的管辖范围之内。或许也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五丈原便出现了祭奠诸葛亮的庙宇。千百年来,五丈原的诸葛亮庙经过多次扩建。上世纪八十年代,诸葛亮庙又经过了大规模的维修和扩建。时至今日,五丈原诸葛亮庙已成为海内外三国爱好者祭奠诸葛亮的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