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马谡之死?马谡真的是罪该万死吗?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马谡之死的分析,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
公元228年春,蜀汉丞相诸葛亮亲率大军,明取关中,暗袭陇右,一举拿下天水、南安二郡,曹魏君臣大惧。
曹叡亲镇长安,派右将军张郃统步骑数万,由陇蜀道西上救援。张郃督军西进,与蜀汉负责阻击曹魏关中援军的马谡部,在街亭遭遇。张郃乃是曹魏军中宿将,享有盛名,更兼战斗勇猛,作风强硬,又得雍州刺史名将郭淮相助,最终大破马谡、高翔部,诸葛亮被迫撤军。
事后,诸葛亮以马谡违节度,举动失宜,为郃所破,遂戮谡以谢众。
《三国志·马谡传》记载更详细:
马谡与魏将张郃战于街亭,为郃所破,士卒离散。亮进无所据,退军还汉中。谡下狱物故,亮为之流涕。
马谡既死有余辜,诸葛亮为何还要挥泪呢?
马谡请死
一、马谡的传统死因
马谡之死,从表面上看,是因为战败之责!但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中,吃败仗的可不只马谡一人。
《赵云传》:
亮令云与邓芝往拒,而身攻祁山。云、芝兵弱敌强,失利於箕谷,然敛众固守,不至大败。军退,贬中护军、征南将军为镇军将军。
《邓芝传》:
及亮北住汉中,以芝为中监军、扬武将军。亮卒,迁前军师前将军,领衮州刺史,封阳武亭侯,顷之为督江州。权数与芝相闻,馈遗优渥。延熙六年,就迁为车骑将军,后假节。
在赵云、邓芝的处理上,只贬赵云为镇军将军,却不见邓芝被贬,而且邓芝后来官运亨通,直到车骑将军、假节!
如果说赵云、邓芝因兵弱而败,情有可原;那还有二人,亦死有余辜,却也不见贬斥!
镇北大将王平
《王平传》:
建兴六年,王平属参军马谡先锋。马谡大败於街亭,众尽星散,惟平所领千人,鸣鼓自持,魏将张郃疑其伏兵,不往偪也。
王平是马谡的先锋,不见斩将立功,坐观主将成败,仅率众相归。街亭之败,王平亦责任深重。参考刘封之事,关羽败走麦城,刘封守土不救,诸葛亮遂进谗言,令刘备诛杀刘封,前后差异何其大!
《高翔传》:
高翔,荆州南郡人,刘备手下将领,汉中之战,高翔于阳平被徐晃等击败。公元228年,随诸葛亮北伐,与马谡共拒张郃,屯兵柳城策应马谡,却被郭淮攻破,弃军逃跑。高翔后迁右将军、领玄乡侯,并进杂号大将军。曹睿:“王师方振,胆破气夺,马谡、高祥,望旗奔败。”
事实上,高翔与马谡同受重任,高翔之逃,致马谡孤立无援以大败。可以说,高翔之过,甚于马谡,即不与马谡同斩,也应被废,然高翔后与邓芝一样,反而平步青云,做到了右将军、杂号大将军的高位。
由此可见,军败之责,并不是马谡被杀的主因。
二、诸葛亮挥泪而斩
世人对马谡多没好印象,普遍认为马谡是第二个赵括,只会纸上谈兵。但事实上,古今很多人,对马谡都是持肯定意见的!
马谡的负面新闻:
刘备: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李贽:马谡妄自尊大,一味糊涂,一味自是,及到魏兵围定,莫展一筹。
马谡的正面认识:
陈寿:“兄弟五人,并有才名”;“才器过人,好论军计,丞相诸葛亮深加器异。”司马光:“越巂太守马谡才器过人,好论军计。”
其实,关于马谡的负面评价,多是基于刘备的一句预言,但这预言并不足信,恐多是后人失街亭后编造的,所谓“事后诸葛亮”是也。
而当世之人,多对马谡十分推崇,其中以诸葛亮为最。在用人上,诸葛亮是很成功的,所任用的蒋琬、费祎、董允、姜维、邓芝、陈震、张翼等,皆是蜀中良士。因此,关于马谡的才能,诸葛亮是不会看错的!
除诸葛亮外,《三国志》作者陈寿亦对马谡很推崇。而且陈寿父曾为马谡参军,马谡兵败陈寿父也被牵连受罚,因此陈寿是不会主观美化马谡的!
守成蒋琬
此外,除诸葛亮、陈寿等外,推崇马谡的人还很多。
蒋琬后诣汉中,谓亮曰:“昔楚杀得臣,然后文公喜可知也。天下未定而戮智计之士,岂不惜乎!”向朗随亮汉中,朗素与马谡善,谡败逃,朗知情不举,亮恨之,免官还成都。
可见在当时的蜀汉政权中,马谡的能力是众所公认的,诸葛亮为其挥泪,正是合情合理的。
马谡街亭之败后,诸多重臣都对杀马谡一事持反对意见,但是诸葛亮最终还是挥泪斩了马谡,却是为什么呢?
三、马谡的自我牺牲
要理解诸葛亮为什么挥泪斩马谡,即不想杀而杀的问题,是很容易的。
答案就是,情理上不应杀,政治上必须杀!
在三国后期,有很多大型国战,如诸葛亮北伐、曹叡伐蜀、曹爽伐蜀、司马昭伐蜀、诸葛恪东兴伐魏,但是这些国战虽有国战之名,实质上却并非以灭国为目标。
吴主孙亮进封诸葛恪为阳都侯,加封丞相、荆、扬州牧,督中外诸军事。
邓飏和李胜等人为了令曹爽建立军功名声而建议征伐蜀汉,曹爽于是西至长安,不听司马懿劝止,任命夏侯玄为征西将军,假节都督雍、凉州诸军事,与其率军入蜀,
因灭蜀之功,曹奂以春秋时晋国的故地,共十郡,方圆七百里,封司马昭为晋公,晋位为相国,加九锡。
三年春,亮率众南征,刘禅诏赐亮金鈇钺一具,曲盖一,前后羽葆鼓吹各一部,虎贲六十人。
可见,大多数的国战,背后都是权臣的奸谋,隐藏着政治斗争的需要。
蜀汉是否存在政治斗争呢?
且看诸葛亮排除异己,独掌大权的简要过程。
刘封既至,先主责封之侵陵达,又不救羽。诸葛亮虑封刚猛,易世之后终难制御,劝先主因此除之。
彭羕起徒步,一朝处州人之上,形色嚣然。诸葛亮虽外接待羕,而内不能善。屡密言先主,羕心大志广,难可保安。
汉嘉太守黄元素为诸葛亮所不善,闻先主疾病,惧有后患,举郡反,烧临邛城。
诸葛亮上表控诉廖立曰:“长水校尉廖立,坐自贵大,臧否群士。诽谤先帝,疵毁众臣。立奉先帝无忠孝之心,守长沙则开门就敌。亮先将廖立由侍中降为长水校尉,后又废为民。
建兴元年,诸葛亮开府治事,又领益州牧。政事无巨细,咸决於亮。
三年春,诸葛亮率众南征,诏赐亮金鈇钺一具,曲盖一,前后羽葆鼓吹各一部,虎贲六十人。
由上文可知,诸葛亮为独断超纲,做了一系列不道德的事,清除了很多障碍。但清除的这些都是小猫小狗,真正的拦路虎李严,并不是轻易能对付的。
李严北上
《诸葛亮文集》载有一事:
李严劝亮宜受九锡,进爵称王。亮答书曰:”吾本东方下士,误用於先帝,位极人臣,禄赐百亿,今讨贼未效,知己未答,而方宠齐、晋,坐自贵大,非其义也。若灭魏斩叡,帝还故居,与诸子并升,虽十命可受,况於九邪!“
世人都将此文作为李严不忠的证据,却不探求李严为何要劝亮受九锡。
在上一段引文中,已载“刘禅赐亮金鈇钺一具,曲盖一,前后羽葆鼓吹各一部,虎贲六十人”,那么九锡是什么?即车马、衣服、乐县、朱户、纳陛、虎贲、斧钺、弓矢、秬鬯。
两相对比即知,诸葛亮虽未全受九锡,但至少也受了四锡!而受九锡向是奸臣的标签,如王莽、曹操等。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李严才书信与诸葛亮,“劝亮宜受九锡,进爵称王”。推李严的本意,乃是提醒诸葛亮,规劝诸葛亮。
然而诸葛亮并不领情,重点看诸葛亮的回答:
虽十命可受,况於九邪!
何其狂妄!对同为托孤大臣的李严,诸葛亮都不屑正眼相看。
在诸葛亮执意南征、北伐的事情上,持反对意见的,还远不止李严一人。
南方诸郡不宾,诸葛亮将自征之,屯骑校尉、领丞相长史连谏以为”此不毛之地,疫疠之乡,不宜以一国之望,冒险而行“。亮虑诸将才不及己,意欲必往,而王连言辄恳至,故停留者久之。
再看诸葛亮《后出师表》:
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也,而议者谓为非计。
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佛孙、吴,然困于南阳,险于乌巢,危于祁连,逼于黎阳,几败北山,殆死潼关。况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
。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李服而李服图之,委任夏侯而夏侯败亡,先帝每称操为能,犹有此失,况臣驽下,何能必胜?此臣之未解四也
因此,诸葛亮实行军事冒险主义,面对刘禅、李严及其他众臣,是很有压力的!
。
再结合诸葛亮北伐前与魏延关于“子午谷奇谋”的争议。
亮以为此县危,不如安从坦道,可以平取陇右,十全必克而无虞,故不用延计。
正是迫于当时的政治压力,所以诸葛亮才不赞同魏延的悬危之策,而是走了“安从坦道,十全必克”的平陇战略。
但是,诸葛亮万万没想!
兵者,危道也!诸葛亮不但没有“十全必克”,反而丧师辱国,大败而回!
违众议,妄动刀兵,大败回,朝议凶凶!
何以平民愤?诸葛亮心急如焚!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马谡挺身而出:谡愿舍此头,以保全丞相!
看马谡狱中书:
马谡临终与亮书曰:”明公视谡犹子,谡视明公犹父,愿深惟殛鲧兴禹之义,使平生之交不亏於此,谡虽死无恨於黄壤也。于时十万之众为之垂涕。亮自临祭,待其遗孤若平生。
诸葛哭马谡
结论:
综上所述,马谡之败,非战之罪;马谡之死,非败之过;死于政治,而非军事。
北伐大败后,诸葛亮的辅政地位,遭到严重冲击。
马谡为保全诸葛亮,遂将战败的责任揽到自己身上,并情愿以死谢罪,以堵天下悠悠之口。正如马谡所说:愿深惟殛鲧兴禹之义,使平生之交不亏於此,谡虽死无恨於黄壤也!
“虽死无恨”足可见:马谡并没有对不起诸葛亮,而是诸葛亮对不起马谡。
如此,不容诸葛亮不挥泪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