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为何不听刘备的遗言,反而重用马谡?
刘备在东汉末年的乱世中,发展得很不顺利。人到中年,都还没有一块属于自己的稳定的根据地。好在刘备有仁德之名,在一番诚恳的请求下,得到了人生中最重要的军师——诸葛亮。
在诸葛亮三分天下的战略规划下,刘备先是在赤壁大败曹操,接着取得了荆州南部四郡,有了第一块稳定的地盘,开始大展拳脚。在取得了益州和汉中后,刘备势力发展到了巅峰。曹丕逼汉献帝禅位,给了刘备机会,最终刘备得以称帝,建立蜀汉王朝。
不过盛极必衰,刘备因为要给义弟关羽报仇,发动伐吴战役,最终在夷陵惨败。败退到白帝城的刘备没脸回成都见旧臣子们,国中大小事务都交给了诸葛亮打理。尽管如此,刘备还是没能在静养中恢复身体和斗志。在长时间的郁郁寡欢和自责中,刘备的身体终于撑不住了,他马上喊来了长子刘禅和诸葛亮,准备交代后事。
白帝城托孤是刘备做的最后一件事,不过他还跟诸葛亮提了一件事,那就是慎用马谡。马谡是当时蜀汉官吏中的杰出青年,不但出身名门世家,还是饱读之士,加上通晓军事,被诸葛亮器重,进入蜀汉政治核心圈。
然而刘备却认为马谡只会夸夸其谈,不能重用,要诸葛亮留意这一点。刘备真的是因为马谡言过其实,而劝诫诸葛亮慎用他吗?小编认为,这当中并不简单,原因如下。
一、提醒诸葛亮不要扩张势力
一个统治集团的内部,定然存在许多派系。这些派系在强敌压境时也许能一致对外,但是在外部环境良好的时候,都少不了互相倾轧、争权夺利。刘备势力虽然发展得比较晚,但是后期的势力膨胀,导致刘备军事集团的内部,开始出现派系争斗。
刘备从北方奋斗到中原,再由中原奋斗到南方,所以他手底下的人可谓是从北到南都有。荆州派、东州派和益州派是刘备势力发展到巅峰时,出现的内部三大派系。
荆州派自然是刘备在荆州发展时所招揽的,代表人物诸葛亮;东州派指的是益州牧刘焉在进入益州前,或者在刘焉、刘璋父子统治益州时,追随他们进入益州的人士,代表人物李严、法正;而益州派自然就是益州本土人士,代表人物谯周。
对于内部这三派系,刘备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过诸葛亮器重马谡,显然是在为荆州派招兵买马、扩张势力,因此刘备临终前,还是担心诸葛亮领导下的荆州派变得强势,因此通过马谡,暗示诸葛亮不要扩张势力,注意三派间的平衡。
二、提醒诸葛亮不要重文偏武
诸葛亮是蜀汉军事集团的文臣之首,官居丞相一职。因此跟在诸葛亮身边的几乎都是文官,而诸葛亮器重的也都是文臣。马良、蒋琬、费祎、董允这些刘备势力的著名文臣,都是诸葛亮的心腹。
他们和诸葛亮一起,构成了蜀汉军事集团的最高统治阶层。也就是说,诸葛亮和文臣走得近,和武将走得远。这在刘备看来,不利于军事集团内部文臣武将的团结与调和。
作为蜀汉王朝的未来掌舵人,刘备在临终前劝诫诸葛亮不要重用心腹马谡,就是在提醒诸葛亮不要过分提拔、重用文臣,避免朝中文臣武将的不和谐。
三、提醒诸葛亮不要有所偏颇
马谡有四个哥哥,他的大哥就是当时荆州一带的著名文人马良。马良是五兄弟中才学最出众的,其次就是马谡。马良在刘备入主荆州后,就加入了刘备的班子,不但参与刘备军事集团的内政建设,还作为使节出使东吴。
由于都是荆州当地的士族,而且才智、学识都很出众,马良和诸葛亮走得很近,是工作上的好伙伴。后来马良在夷陵战败时,死于乱军之中。
对于好友马良的去世,诸葛亮是伤心的。而马谡作为故人之弟,诸葛亮自然要像一位兄长般,好好照顾、培养,让马谡得以成才。这也是诸葛亮将马谡视作心腹的原因之一,但是诸葛亮作为蜀汉的丞相,在举荐、任用官吏时,是不应该有所偏颇的。
从后来马谡失街亭就可以看出马谡确实言过其实,那么诸葛亮器重马谡,就不是完全从马谡的实际才能出发了。想必和马良的情谊,让诸葛亮在对待马谡时,有所偏颇。而这都看在刘备的眼中,因此才会在临终前提醒诸葛亮,不能在用人上有所偏颇。
综上所述,刘备临终前对诸葛亮的告诫,重点不在于马谡,而是诸葛亮。然而作为国家的顶梁柱,刘备不能说得太明显。可惜的是,刘备死后,以诸葛亮为代表的荆州派掌握了大权,文臣统治着武将。诸葛亮对待马谡依然有所偏颇,导致了后来第一次北伐的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