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三姓家奴”吕布为什么极受日本人追捧

  三国第一猛将吕布在中国人心目中真心不怎么样,因为他有勇无谋,忘恩负义,先叛丁原再叛董卓,游走四方反复无常,最后众叛亲离,身死名裂,给张翼德一句“三姓家奴”骂得结结实实。《三国志》的作者陈寿点评道:“吕布有虓虎之勇,而无英奇之略,轻狡反复,唯利是视。自古及今,未有若此不夷灭也。”

  但是在日本,吕布的受欢迎程度却远远超出中国人想象。

  日本人喜欢三国人所共知,那么,日本人最喜欢三国志的哪些人物呢?热衷搞排行榜的日本媒体当然不会闲着,早就评选出了最受欢迎的人物,前十名如下:

  1诸葛亮(孔明)

  2刘备(玄德)

  3关羽(云长)

  4曹操(孟德)

  5赵云(子龙)

  6张飞(翼德)

  7吕布(奉先)

  8周瑜(公瑾)

  9马超(孟起)

  10司马懿(仲达)

  诸葛亮一向是日本人第一大爱,这个没有悬念。看这个榜单,刘备系的最吃香,上榜最多占据六席,除了诸葛亮刘备外,五虎将中四个都进入前十,曹操系有曹操和司马懿两人,东吴系的孤家寡人周瑜,唯一不属于魏蜀吴三系的,只有吕布。前十中,没有张辽、姜维、陆逊、郭嘉、甘宁等中国人喜欢的角色。

  为什么日本人对吕布如此追捧?

  这得从日本文化造成的日本人独特的思维说起。日本自古至今武士、文学家、诗人层出不穷,但没有出过大哲学家大思想家,用鲁思本尼迪克特在《菊与刀》里所说:日本人的精神一直停留在少年层面。日本人评价一个人是不是英雄,不看他的立场,而是看他是不是够“拼”,是不是有“情义”,换言之,日本人的道德敏感度比中国人低得多。从日本人的角度来看,吕布这种一心一意在乱世打拼的人物,哪怕是不断反叛,也是个“为信念拼命活下去”的枭雄,也是可以原谅的。

  在这种奇特文化熏陶的思维方式下,当代日本人对历史的不悔改就不难理解了吧。

  我们常说日本人崇拜强者,但日本人对失败者也一向抱着宽容甚至溺爱的态度——前提是你确实够拼。比如日本人很喜欢的幕末著名杀手集团新撰组,按照中国人观念,阻碍维新的新撰组是幕府的鹰犬,再努力也是一群反潮流的家伙。但是日本人偏偏很宽容,认为他们能坚守自己的信念——哪怕这信念是逆潮流的、错的。

  日本人同时还对英年早逝的人物更容易付诸感情。比如早几年日本做过“日本国民最喜欢的百位历史人物”评选,排在前列的日本人有幕末政治活动家坂本龙马、新撰组副长土方岁三、维新三杰之一的西乡隆盛、平安时代的悲剧英雄源义经,排名第一的则是战国霸主织田信长。

  这些人的共同特点就是死得早、死得惨。坂本龙马死于暗杀,土方岁三死在倒幕派枪口下,西乡隆盛叛乱后自杀,源义经功高盖世被逼自杀,织田信长则是遭部下反叛被杀。

  作为三国志最强男人,吕布最后虎落平阳被捆成一团处死,日本人不免同情:可怜的孤高英雄。

  几年前高希希版新三国演义播出后,有不少吕布的日本粉丝大失所望,在网上吐槽何润东扮演的吕布,摘录两条,翻译过的,原文就不复制了:

  1、一个白面小生贵公子般的演员。吕布怎么说也是个豪杰,以往都是由脸色刚毅的演员来演,看到这个演员我真吃惊。

  2、吕布就是一副乳臭未干的小子模样。虽然长得算帅气,可一点也感觉不到他是天下第一的武将。难道找不到彪悍些的演员吗?

  吕布死后谁占有了绝世美女貂蝉

  貂蝉在《三国演义》中首次出场只是说其善歌舞,色伎俱佳,并未有更多过人之处。但我们先是通过“吕布目不转睛地看”,二人眉目传情,以及其后的董卓笑曰:“真神仙中人也!”等词语从侧面展现了貂蝉绝美的容颜。后罗贯中又分别用两首赞诗来赞叹貂蝉的歌舞双绝,有词赞之曰:“原是昭阳宫里人,惊鸿宛转掌中身,只疑飞过洞庭春。

  按彻《梁州》莲步稳,好花风袅一枝新,画堂香暖不胜春。”又诗曰:“红牙催拍燕飞忙,一片行云到画堂。眉黛促成游子恨,脸容初断故人肠。榆钱不买千金笑,柳带何须百宝妆。舞罢隔帘偷目送,不知谁是楚襄王。”舞罢,卓命近前。貂蝉转入帘内,深深再拜。

  卓见貂蝉颜色美丽,便问:“此女何人?”允曰:“歌伎貂蝉也。”卓曰:“能唱否?”允命貂蝉执檀板低讴一曲。正是:“一点樱桃启绛唇,两行碎玉喷阳春。丁香舌吐衠钢剑,要斩奸邪乱国臣。”令董卓称赏不已(见第八回“王司徒巧使连环计,董太师大闹凤仪亭

  ”)。

  貂蝉的美貌已经毋需多言,名列四大美女的她素有“闭月”之称,意为月亮的光芒也不及她的美丽,而从貂蝉的事迹来看,她深明大义、机智过人,实在是演义中最为光辉的人物形象之一。

  作为三国历史中最为闻名的女子,貂蝉的事迹在史书中却少得可怜。鲁迅先生所著的《小说旧闻钞》说,有一本失传的《汉书通志》记载:曹操未得志时,先诱董卓,进貂蝉以惑其君。这样说来是曹操把貂蝉献给董卓的,但是根据曹操的为人以及其后他对董卓的行为来看,这个说法有些靠不住。

  现在最流行的观点就是:历史上并无貂蝉其人,貂蝉形象完全是宋元以来通俗文艺虚构的产物。可以说,这已是三国史和《三国演义》研究界多数学者的共识。因为纵观《三国志》、《后汉书》这样的正史,只有区区一句话有些许貂蝉的影子:“布与卓侍婢私通,恐事发觉,心不自安。”(《三国志?吕布传》)全篇连名姓也无,只称“卓侍婢”。连容貌如何、身家来历、与布卓之间的决裂有何关系,均未提及。而到了《三国志评话》中,貂蝉这个人物才有了些眉目:“贱妾本姓任,小字貂蝉,家长是吕布,自临兆府相失,至今不曾见面……”

  元人杂剧《连环计》中也有貂蝉,她自报家门道:“您孩儿不是这里人,是州木耳村人士。任昂之女,小字红昌。因汉灵帝刷洗宫女,将您孩儿取入宫中,拿貂蝉冠(注)来因此唤做貂蝉。”

  罗贯中正是利用了史书以及评话、杂剧中这些细微的资料,根据作品的需要,重新构思出了“貂蝉”这一形象,把她的出身、容貌、年龄等无不细细交代给读者,并且严密地勾勒出了一个女子如何巧施连环美人计,终使董卓、吕布父子相互为敌的过程。

  且看《三国演义》中貂蝉的出场:“(允)忽闻有人在牡丹亭畔,长吁短叹……乃府中歌伎貂蝉也。其女自幼选入府中,教以歌舞,年方二八,色伎俱佳,允以亲女待之。”在这里,貂蝉的出身,已经从董卓府中的侍婢,变做司徒王允家中自幼长成的歌伎,且又有王允以亲女待之的渊源,为后来王允献美人的计策做了充分的铺垫。

  试想,如果身家没有这般正当来历,只言普通买来的歌伎,似乎又不够清白,让董卓、吕布父子为她吃醋相争,倒也的确难以想象。为貂蝉加上若干来龙去脉,使父子二人的决裂有了合理的铺陈。就是这种对人物关系作了创造性的改造,使得貂蝉的美丽、聪明和机警深入人心,成为了一个与政治、历史密切相关的风云人物。

  这样一来,读者不但深信貂蝉是真实存在的,更为关心貂蝉其后的命运。不过很可惜的是,或许是因为不是真实人物,或许是罗贯中的疏漏,或者根本没有办法处理,罗贯中连貂蝉的结局也未交代清楚。只在第十九回“下邳城曹操鏖兵,白门楼吕布殒命”中,吕布将要败亡之前,有过短暂的出场,劝诫吕布“将军与妾作主,勿轻身自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