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蜀宫中的两位女子:花蕊夫人和李国母结局如何?
公元965年正月十九日,后蜀国主孟昶在成都北面的升仙桥向宋朝的伐蜀总帅王全斌投降。至此,后蜀灭亡。三月,孟昶带着全部族人、宫内眷属和后蜀官吏,由长江顺流而下,前往汴京。
眷属中有两个人是本文要讲的:一个是孟昶的伴侣花蕊夫人;另一个是孟昶的母亲李氏。
李国母
孟昶的嫡母,也就是孟知祥的正妻,是后唐的琼华长公主,生的两个儿子都不幸早夭,公主也早早地去世了。孟昶的生母李氏,原是后唐庄宗的宫女,后来被赏给孟知祥,生下了孟昶。孟昶即后蜀帝位后,李氏被尊为皇太后。
孟昶重用宠臣王昭远,并和朝中大臣结为儿女亲家,分派他们统领内外兵权。李氏劝孟昶说:“我曾见过庄宗跨过黄河与梁军作战,还见过你父亲在并州抵御契丹,以及入蜀平定两川。当时如果没有功劳是不能授职掌管军队的,所以士兵们对将领敬服。但像王昭远出身微贱,仅是你从师学习的时候在左右侍奉;还有韩保正等,都是世代享有禄位的子孙,一向不懂军事。一旦边疆告急,这些人有什么智谋才略可以抵御敌人呢?高彦俦是你父亲的旧友,忠贞诚实,经历的事很多,只有这个人可以任用。”
但孟昶没能遵从她的建议。后来宋军攻打后蜀,王昭远等人逃的逃,降的降;只有高彦俦在守卫夔州失败后,自焚而死。
孟昶全家到了汴京后,宋太祖赵匡胤对李氏非常尊敬,称她为“国母”。一次,赵匡胤在宫内接见李氏,安慰她说:“您老人家好好保重,不要戚戚怀念家乡,将来一定送你回去。”李氏问:“让我回哪里?”赵匡胤说:“回蜀地。”李氏说:“我的家原在太原,如果能回到那里养老,是我的心愿。”赵匡胤听后非常高兴,因为当时的太原还被后汉占据着,于是约定:“等平定了太原,一定满足老人家的愿望。”
从这里可以看出李氏的老于世故,反应之敏捷,应对之巧妙。假如一个亡国之君心心念念地恋着故国,难免不被当政者怀疑有不轨之心,十几年后的李煜便是明证。而李氏抛开蜀地,转把太原当作自己怀念的家乡,就打消了赵匡胤的怀疑。
孟昶到汴京不久便去世了。李氏没有落泪,只是用酒洒地,祭奠道:“我所以忍耐不死,是因为你还活着。如今你已死了,我还活什么呢?”于是绝食,几天后也去世了。
李氏虽是后宫妇女,但由于处在五代十国那个动荡时期,她随庄宗、孟知祥转战南北,经历过战乱带来的威胁,亲眼看到几个短命朝代的“你方唱罢我登场”,这让她比一般的深闺女子多了几分见识。囿于妇女的身份,她无法直接参与朝政,只得尽力规劝儿子好好治理国家;被拘汴京后,她又尽自己之力保护儿子不被猜疑;但在儿子死后,她毫不留恋地离开了人世。在她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久经世故的老人,一个为儿子费心尽力的母亲。
花蕊夫人
花蕊夫人不见于正史,据说这是位才貌双全之人,因此历代文人都喜欢传颂关于她的故事。我相信这个人确实是存在的,但有关她的故事真假难辨,本文只能通过较靠谱的诗、词各一首来追想花蕊夫人的形象。
苏轼作过一首《洞仙歌》,他在序中说:“仆七岁时,见眉州老尼,姓朱,忘其名,年九十岁。自言尝随其师入蜀主孟昶宫中,一日大热,蜀主与花蕊夫人夜纳凉摩诃池上,作一词,朱具能记之。今四十年,朱已死久矣,人无知此词者,但记其首两句,暇日寻味,岂《洞仙歌令》乎?乃为足之云。”
出生蜀地的苏轼幼时曾听一位老尼姑讲她亲见的孟昶和花蕊夫人夜间纳凉的情景,并背诵了他们当时作的词。于是苏轼根据记忆中的首两句“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写出了这首《洞仙歌》:
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满。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人未寝,欹枕钗横鬓乱。
起来携素手,庭户无声,时见疏星渡河汉。试问夜如何?夜已三更,金波淡,玉绳低转。但屈指西风几时来,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换。
从词中我们能看出二人的恩爱和浪漫,与唐明皇、杨贵妃的“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颇有点相似。
另外一首《述亡国诗》据说是花蕊夫人作的,记载于北宋人陈师道的《后山诗话》和南宋人吴曾的《能改斋漫录》中。诗曰:
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那得知?
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
从夏朝妺喜、商朝妲己开始,就有女人是“红颜祸水”的说法。后世君主凡有乱政、亡国,人们也大都把责任推到女人身上。平心而论,那些女人的命运主宰在男人手中,想不当“红颜祸水”,做得了主吗?有别的选择吗?而且,这些被骂作“祸水”的女人都无力为自己争辩。
花蕊夫人应是想到了后世对自己可能的评价,因此头两句便说:“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那得知?”为自己做了辩解,说自己身为后宫之人,并不参与朝政。后面两句更进一步痛斥了蜀地士兵的抵御无力,隐藏的意思是:“这些男子是如此的不争气,就别把亡国的责任往女流身上推了。”
史书中说,孟昶君臣生活奢靡,甚至溺器都用七宝装饰。花蕊夫人作为孟昶的宠妃,肯定同样享受着奢侈的生活。因此,她对后蜀的灭亡不能说一点儿责任没有。
花蕊夫人是个聪明人,但却是个有才气没见识的人。这是由于她生在偏安一方且富庶的蜀地,并长期活在后宫,外面的改朝换代入不了她的耳目。她的聪明也只限于保住自身眼前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