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明成祖篡位后编纂的永乐大典,千百年来下落成谜

  明成祖朱棣是一位雄心勃勃而且充满神秘色彩的皇帝,他曾经命人编纂了一部卷帙浩繁的大型类书——《永乐大典》。全书目录60卷,正文22877卷,装成11095册,汇集了古今图书七八千种,由于正本失传,至今残存的明朝嘉靖年间重新抄录的副本由于其重要的文献价值仍被学术界视为珍宝。

  围绕着失踪的《永乐大典》正本的是一个又一个讳莫如深的谜团,甚至有学者将之称为“书籍史上的最大疑案”。学者们各执一端,或说深埋于明朝嘉靖皇帝的陵寝之中,或说被李自成焚毁,或说不知所终。

  关于正本下落的普遍说法,是毁于乾清宫大火。在公元1797年,即清朝嘉庆二年,紫荆城内突然失火,将整个乾清宫几乎才对毁灭。《永乐大典》正本当时正藏语乾清宫中,从而不幸毁于这场大火。

  但是,在清朝乾隆年间,清政府曾清理过宫中藏书,所有善本典籍全部集中在一起,编成了《天禄琳琅书目》《永乐大典》是书籍中的庞然大物,又有一万多册,假如正本在乾清宫,是极容易被发现的,怎么可能不编入《天禄琳琅书目》?

  乾隆年间编辑《四库全书》时,因为要参考《永乐大典》,曾经在宫里宫外都查找过《永乐大典》。当时有人怀疑在康熙年间修书时,有人常在皇家藏书库翻阅此书,有可能取走查阅未能交回。于是,乾隆下严令查访,但一本也没有找到。

  假如当时正本存放在乾隆清宫,何必舍近求远,去江苏、浙江寻查副本呢?这样看来,既然正本毁于乾隆清宫大火的说法站不住脚,那么正本的失踪会不会早在清朝以前呢?

  关于正本失踪的第二种说法,就是毁于明末之际,即被李自成焚毁了。明朝末年,李自成率领起义军攻占了北京。由于难以抵挡来势汹汹的清兵,刚刚称帝的李自成便匆匆撤离北京。在离开之前,他将怒火发泄到了京城的宫殿和城楼上,下令放火焚烧。在这样一个人人自危的乱世,没有人会去顾及一部书的存在和命运。《永乐大典》正本是否在此时无声无息的全部化为灰烬了呢?然而,这种说法在史籍中不见记载,也就没有真凭实据。

  尽管众说纷纭,但一个不可改变的事实是,《永乐大典》正本几百年来从未现身过,所有的正史、野史也找不到关于正本的准确记载。

  于是,有学者提出,要破解《永乐大典》正本之谜,应该从它历史上最后一次被准确地记载的时间入手,也就是明朝嘉靖皇帝丧葬期间。

  据史载,嘉靖皇帝是在死后三个月才下葬了,此时已经到了隆庆元年三月,新皇帝在一个月之后表彰了《永乐大典》副本的重新抄录人员。按照逻辑推理,抄录完成的日子应当是在四月之前,这样一来,嘉靖皇帝下葬和《永乐大典》副本重录完成的时间点非常接近。并且,从此时起,《永乐大典》正本的去处就音信杳然。嘉靖的丧葬与正本的失踪几乎在同时发生,这难道真的是某种巧合吗?

  历史已经离我们远去,但曾经发生的事实只有一个。如果这一切猜想恰好揭示了那个唯一的历史事实,如果明朝嘉靖皇帝正是《永乐大典》正本失踪的幕后主使,那么,一个更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就是,他真的把《永乐大典》正本带到自己的陵寝之中了吗?

  当然,《永乐大典》正本做了嘉靖皇帝的陪葬品,这一猜想在打开永陵地宫之前只能是一个理论上的假设。消失了几个世纪的《永乐大典》正本,也许还有更多未解的谜团,等待着人们去不断地探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