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曹魏是如何灭蜀的?偷渡阴平为什么能成功?

  下面由小编给大家带来偷渡阴平的故事,感兴趣的小伙伴接着往下看吧。

  偷渡阴平是魏国灭蜀国之战的钱关键性环节。蜀国依仗着地利割据一方,阴平小道坎坷难行,又有剑阁为天然屏障。隆中对里说“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这里既有广袤肥沃的成都平原,也有崇山峻岭的剑阁阴平,易守难攻。只要是好好把守没有守不住的,魏国兵马想过去是事比登天,可是这些险要地形并没有挡住魏国的大军。他们突破了重重险阻踏入了成都平原,最后灭了蜀国,为以后三国统一打下关键一战。这原因除了蜀国国力衰弱,最主要的就是魏国兵将抱着必胜的决心,不畏险阻的来打这一战。

  蜀国末期的情况是岌岌可危的。本来诸葛亮死后靠着蒋琬费祎的休养生息政策蜀国的国力得到了一定的恢复。毕竟先富国才能强兵,没有国力拿什么打仗?可是自从费祎遇刺之后情况就急转直下。姜维主张出兵北伐中原,他是想完成诸葛亮的遗愿,复兴汉室,恢复中原,统一天下。可是汉朝早就不得人心了,蜀国的人大多数没在汉朝生活过,这个口号早就失去了吸引力。而且连连征战消耗国力,百姓疲惫,都很厌战。老是打仗要耗费多少人力物力财力。这使本来就底子不厚的蜀国更加弱小。

  姜维十一次北伐,虽然取得了一些胜利但不能对魏国造成本质的伤害,相反耗费自己的实力。很多人都反对姜维北伐,在最后一次北伐前连廖化都劝他:“连连征战,兵士疲惫,而且邓艾不是等闲之辈。我们不要知道他不可为还要做这件事。”姜维不听,还想着统一大业。理想是好的,可是你要实际,蜀国的力量比魏国根本不是一个档次。你的实力,伐得了中原吗?姜维采取的是以攻为守的策略,继承了诸葛亮的策略。后出师表里说:“伐魏国家会灭亡,不伐魏也会灭亡。与其坐等着灭亡还不如伐魏。”这样可以彰显国力,牵制敌人,使他疲于应战。可这样的后果没有伤害曹魏,却使自己每况愈下。毕竟蜀道难行,长途跋涉运粮相当困难,魏国的供给是源源不断。到这个时候以攻为守并不实际。

  更坏的是现在蜀国内部也不稳定。刘禅信任宦官黄皓和小人陈袛,陈袛是费祎提拔的,有才无德,与黄皓沆瀣一气,因为会钻营,会溜须,深得刘禅信任。陈袛死后黄皓操控权柄,祸乱朝纲,大臣们惧怕他的威慑纷纷依附黄皓,正直的人也纷纷明哲保身,不敢与黄皓对抗。黄皓败坏蜀国国力,危害不亚于当年的十常侍。姜维退守沓中,黄皓曾经想派自己的亲信阎宇代替姜维,刘禅把姜维召回。姜维知道以后非常生气,对刘禅说:“黄皓专擅朝纲,应该把他杀了。免得他祸害国家。汉朝就是让宦官弄得灭亡的。陛下要吸取教训。”刘禅不以为然:“黄皓就是一个弄臣,就是专权又能有多大作为?你怎么就容不了一个小小宦官。”

  姜维一看得罪了黄皓,结果还好的了?搞不好我就像何进,窦武那样让宦官杀了。就听从郤正的建议到沓中屯田。一来熟了的麦子可以补充军需,二来可尽图陇右诸郡,三来魏国人不敢正视汉中,四来将军领兵在外没人能打你的主意。可是就是因为这一避祸,姜维远离了政治中心,沓中在甘肃,离成都远了去了。他常年在外,没有办法控制中央。朝中又没有合适的人才辅佐刘禅,只能任由他昏庸乱政。这等于姜维在逃避责任。你要是在成都就可以控制局势。

  蜀国的国力越来越弱,已经远远没有当年诸葛亮在世的生机勃勃了。魏国有使者到蜀国转了一圈回来后对司马昭说:“现在蜀国的情况是,进入了朝堂,听不见中直之言。经过田野,百姓面有菜色。就好像燕雀在横梁上做窝,不知道大厦就要着火了。”连唯一会打仗的姜维都被挤兑走了,这个国家没什么希望了。司马昭觉得灭亡蜀国的时机到了。

  公元263年皇帝下诏说;“西蜀国土小,人口少,姜维好大喜功,经常侵犯我国疆土。如今他避祸到了沓中,囤积粮食做长远打算。那个地方劳役沉重,百姓无法忍受。况且联合弱小共伐无道是战争的原则。蜀国依仗的就是姜维的那点兵。如今姜维远离后方,孤立无援正是进攻的好时机。于是派邓艾,钟会,诸葛绪兵分三路,起兵20多万攻打蜀国。邓艾从沓中进攻姜维,诸葛绪在阴平切断姜维归路,钟会在分出三路分别由子午谷,斜谷,洛谷进兵奔赴汉中。姜维建议刘禅派张翼董厥守住安阳关口,阴平。可是表章都被黄皓压下来了,根本不让刘禅知道,他还继续陪着刘禅饮酒作乐。而且用巫蛊之术迷惑皇帝,让皇帝以为平安无事。

  所以魏国大军来了很多人居然不知道。直到钟会即将进入洛谷,邓艾即将进入沓中,刘禅才知道,连忙听了姜维的话。九月魏国展开行动,刘禅等不到援军到来,就让汉中蜀军撤退。令魏军东路长驱直入,钟会亲自攻打阳平关。阳平关守将傅佥想迎战,部将蒋舒想固守城池,二人发生争执,于是蒋舒就投降了。后来傅佥战死。钟会就夺去了阳平关,然后取得了乐成和汉城,长驱直入,攻陷汉中,只取剑阁。与此同时西路大军也展开攻势,邓艾让王颀,牵弘,杨趋分别从东西北三面夹击在沓中的姜维。使他脱不开身,救不了汉中。这就是沓中避祸的一个弊端,如果不是因为这个,姜维也不会在沓中被牵制住,眼看着汉中被拿下。

  姜维从沓中撤回,听说魏军拿下汉中,知道成都危险了,只得退守剑阁。钟会进攻姜维没有攻下来。剑阁这个地方易守难攻,古诗说一夫当关万夫莫开。钟会攻打不下,加上粮草已经不足于是值得撤兵。

  这时一路追击蜀军的邓艾上书说应该从阴平小道绕过去,直取涪城。阴平据剑阁百余里,据成都只有三百里。姜维必然去救援,钟会正好趁虚而入。邓艾从阴平出发走了七百余里的荒无人烟的道路。崇山峻岭,道路坎坷难行,人们说“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有的地方根本没有道,要攀着岩壁走,有的地方马都过不去,要牵着马走。他们翻山越岭,在重峦叠嶂,险象环生的路上艰难行走。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势在必得的信念走过了艰难的路。眼前是阴平最险要的地方,已经没有道了,他们到了悬崖峭壁上,悬崖高耸入云,往下一望是万丈深渊,云雾缭绕,深不见底,看着让人胆寒,想要过去事比登天。但是已经到了这个地步,想撤回去已经没有退路了。而且过了阴平就是地势平坦的江油,过了江油离成都就近在咫尺了。眼看离成功只有一步之遥可就是前进不了。

  邓艾不愿意放弃,胜利在望了,而这座悬崖却过不去。邓艾采取了一个极其冒险的方法。他毅然决然的用厚厚的毡子把自己包起来,用绳子拴着自己往山下滚。这可真是玩命啊,这么高的悬崖,他竟然敢从上面滚下去,不怕摔着。其实他就是要赌一赌运气了,事情到了这个地步,不能不过阴平了。滚下去,也许会摔死,也许会捡回一条命,危险系数相当高。但是为了霸业,这个险值得一冒。邓艾遇到危险能够临危不惧,带头滚山,这需要多么大的决心和意志。正是因为有这样必胜的,可以不顾一切的决心和意志,他们才取得了胜利。众将一看主帅都不怕死我们怕什么。于是都用毡子卷起自己,把绳子绑在树上把自己顺下去。他们早就将生死置之度外了。结果大家都滚下去了,竟然大都数平安无事。他们没想到自己还活着,没想到这个险真是冒对了。他们经过这一次险境,恍如两次为人,都激动不已,欢呼拥抱。

  魏国已经通过了最艰险的地方,往后是一马平川了。蜀国丢了汉中,丢了阴平。险要全部丧失,失去了易守难攻的优势。过了阴平就是江油,守将马邈以为有天险魏军根本过不来就没设防。没想到邓艾竟然偷渡阴平成功了。他没有力量可以抵挡只好投降。魏军兵临绵竹,过了绵竹就是成都。刘禅听说这个消息知道事情已经危机了,只得派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去抵挡邓艾。诸葛瞻到涪城就不走了,黄崇劝他:“应该固守险要,不让敌人进入平地。”哭着劝了几次,诸葛瞻不听。

  邓艾长驱直入,攻破诸葛瞻的先锋,诸葛瞻又出了一个昏招,退守绵竹。邓艾劝诸葛瞻投降,说投了降还可以做琅琊王。诸葛瞻说;“我们一门忠烈,要以死报效国家,怎么能投降。把使者斩了,坚决死战到底。邓忠攻不下来就撤兵了,邓艾大怒说:“成败在此一举,有什么攻不下的,攻不下提头来见。”邓忠大受鼓舞,下定决心再次进攻,只要决心下了,就没有办不到的事。结果攻下了绵竹,诸葛瞻父子战死。如果诸葛瞻听话的话,他至少可以多坚持一会儿,可惜天要灭蜀国。

  蜀国的最后一道屏障也攻克了,邓艾直取成都。刘禅一看全完了,其实成都还有险可守,姜维在剑阁和钟会相持也还有救兵。只要背城一战等待姜维救兵,可以维持好长时间。但是刘禅还是决定投降。于是他开城向邓艾投降,蜀国就这样灭亡了。蜀国灭了,三国统一大业往前迈了一大步。

  姜维本来想利用邓艾和钟会的矛盾离间他们,灭到他们,好扶刘禅复位,可是司马昭用了一石三鸟之计诬陷邓艾谋反,把他杀了。姜维和钟会被不愿和他们反叛的魏将所杀。司马昭除掉了三个心腹大患。姜维功败垂成,最后一丝复国的希望破灭了。

  魏灭蜀之战充分说明了一点,不管干什么事情,只要抱着坚定的决心,必胜的信念和冒险的勇气,没有什么是做不到的。再大的天险也能攻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