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统本来投靠的是孙权,为什么后来转而去了刘备那里?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今天小编来说说庞统的故事。
历史上的三国,与演义里的三国,许多地方都大相径庭。演义里的三英战吕布,千里走单骑,现实中是没有的。现实中鞭打督邮的是刘备,演义里却成了张飞,现实中强壮凶猛的赵云,演义里成了杀人机器和奶油小生。而庞统和孙权也是如此。一般认为,庞统追随刘备是天经地义,但这并不是历史事实,历史上的庞统,一开始就没想过追随刘备。同样,似乎孙权大帝是位宽仁的雄主,但历史上的他心胸狭隘到了极致,不少江东英豪都是被他活活骂死的。
庞统,这个被称作凤雏和南方第一名士的古怪青年,当时的名气仅限于自己的家乡——襄阳。建安十四年,刘备坐稳了荆州,庞统并没有投靠刘备。周瑜病逝后,庞统却借给周瑜吊丧的机会,向江东毛遂自荐。庞统用了短短数日,就将自己的智慧和天才展露无遗。他知道自己在江东没有根基,所以先把自己推荐给江东名士,再借这些名士之口上达孙权。刚入江东,庞统并不认识这些名士,几天后他离开时,江东四大家族中的两家已经要赶着为他送行了,“庞统将西还,陆绩,顾邵,全琮皆往送”,随后,他们又将庞统举荐给了孙权。
可惜这位吴大帝,一生都没有认清自己不善识人用人的弱点。才高八斗如庞统者,得到的职位却是“功曹”——一个小小的吏官。对此,庞统自然不能忍,他甚至没有赴任,就一气之下投靠刘备去了。庞统投靠刘备后,善于识人的刘备也没有发现庞统的大才,只让他去做耒阳县县令——比孙权给他的职位大点儿。庞统显然也不能满意,所以“在县令任上,不治民生,遂免官”。最后出面的,是诸葛亮和鲁肃——没错,连江东的鲁肃都为庞统叫冤了。
吴将鲁肃遣刘备书曰:“庞统非百里才也,使处治中、别驾之任,始当展其骥足耳。”诸葛亮亦言之于先主(刘备),刘备见庞统,大器之,以为治中从事。亲待亚于诸葛亮。
庞统走上正轨后,就一发而不可收了。《三国志》记载说“刘备以庞统和诸葛亮并为军师中郎将,留诸葛亮镇荆州,庞统随入蜀”,这是直接把庞统拔高到与诸葛亮平等的地位了。
庞统随刘备入蜀后,战死于洛城,可庞统死前,已经为刘备夺取川蜀铺平了道路,刘备能得川蜀,主要功劳还在庞统。建安十六年,在刘备和刘璋撕破脸前夕,刘备举棋不定。此时,庞统为刘备献上了夺取川蜀的“上中下”三个锦囊。庞统所献上计,充满权谋和王霸之气:“现在将军(刘备)要和刘璋在涪城会面,您可当场擒拿刘璋,如此便能不费一兵一卒拿下川蜀”。庞统这个过于大胆的计策被刘备否决了。随后庞统又献出中计,“如果您不想擒拿刘璋,就请扣下刘璋麾下主要统兵的将领,剥夺刘璋的硬实力”,庞统见刘备仍然犹豫,无奈给出下计:“退回荆州和益州边界,再一点一点攻下川蜀”,刘备最后选择了中计。
庞统死后,刘备始终秉持了庞统定下的战略,即便之后请诸葛亮入川,也依照这一战略执行。不过从庞统对刘备的建议看,他和诸葛亮的行事风格还是大有不同。总体来说,庞统更擅长用智力驾驭情感,而诸葛亮在这方面恐怕不如庞统。
“诸葛一生唯谨慎”七字,比较客观地概括了诸葛亮的行事风格。诸葛亮是一位典型的法家人物,无论治国理政还是用兵打仗。治国方面,诸葛亮的“尚公平,示仪轨”,都是典型的法家思想;用兵方面,诸葛亮“事必躬亲,殚精竭虑,有善者虽仇必赏,有不善者虽亲必诛”,也体现了彻底的法家思想。而法家思想往往是和谨慎联系在一起的,这一方面,庞统就与诸葛亮不同。
庞统给刘备献出的上计,就非常地“不法家”,非常的大胆和冒险。庞统这样的计策,诸葛亮终其一生也不可能去想和尝试。刘备死后,诸葛亮六次北伐,没有一次采取冒险措施,全部都是稳扎稳打,步步推进,但没有冒险精神,也往往不会收获意外的成功,所以这方面,诸葛亮是不如庞统的。庞统为刘备拿下川蜀做出了决定性的贡献,而川蜀又是蜀汉江山之后50年的基石,从这一角度说,蜀汉50年的江山,一般是诸葛亮打下的(联吴抗曹,拿下荆州),一半是庞统打下的。可惜的是,庞统在洛城战死了,否则当时天下局面,还尚未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