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的打仗到底是什么样的,越是大仗,祭祀典礼越大
你真的了解春秋打仗吗?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礼仪之邦
中原人自诩为礼仪之邦,其实就是始于西周。说话做事,吃饭睡觉,样样事情都有准则。夏代的时候有大禹铸刑法,推行法制以管理臣民,更是将禅让制转变为世袭制,这即是彻底打开权力的潘多拉魔盒,后世诸多变乱皆因之于此,社会之乱也自此始,臣民们酝酿在潜意识中的那种反叛基因,就在历史的演变中不断的衍化。
《左传》载:“昏、墨、贼,杀,皋陶之刑也”,权力阶层为维护国家之稳定,即采用残酷之刑法加以制约,但是普通的犯罪可以制约,但若是战争动乱,则很难控制,任何法律在战争面前,就会显得非常脆弱。而在法律之外,更大的准则就是周礼,做任何事情,基本都在周礼的规范之内,就是打仗也是如此。比如说天子亲征,就是个非常重大的事情,《礼记》载:“类乎上帝”、“宜乎社”,就是要祭祀太庙,要拜神明,都是有着严格的礼节程序的。而且,在这个过程中,车马仪仗、旌旗营阵、车阵校阅,甚至打了胜仗凯旋,还有受降等仪式,诸如种种,都要遵循周礼。
周礼中有个“五礼”
为有效遏制战争的发生,把持姬周家族的稳定,周天子除分封诸侯国,形成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制国家,更是大范围推广周礼,倡导“亲亲父为首……尊尊君为首”,就是所谓的忠孝仁义,而在这个时期是不存在什么忠孝两难全的说法的,这个时候只会是忠大于孝,就是说父亲的地位永远没有周天子大,国家永远要大于家。
如果诸侯国君与周天子有矛盾,国君的儿子应该认定的就是,父亲是错,周天子是对。这就是在春秋伊始,郑庄公与周桓王开战而后,天下人虽说郑庄公为小霸主,但还是要说礼崩乐坏,潜在的表达着对郑庄公的批判。在周礼中有个“五礼”,即是吉礼(祭祀)、凶礼(丧葬)、军礼(行兵打仗)、宾礼(待客之道)、嘉礼(冠婚),这五种礼节基本囊括西周对外事宜中最重要的事情,周天子希望以此来约束诸侯国和天下臣民们的道德,并推行刑法以制衡,“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则入刑,相为表里着也”,就是说不尊重礼法,就用刑法来惩罚,可谓是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而其中,军礼的推行,则是件非常有趣的事情。
《周礼》载:“大宗伯。以军礼同邦国。大师之礼,用众也;大均之礼,恤众也;大田之礼,简众也;大役之礼,任众也;大封之礼,合众也。”可见军礼之用,都在非常严肃和庄重的活动中,在对外作战的时候,封将、出师这等等,都是要告太庙的。越是要打大仗,就越是要把祭祀典礼搞大点,才能体现出天子威仪,如果是天子御驾亲征,更是要庄重和盛大,这才能调动军队的热情,才可能打胜仗。
天子最多享有五军之制
在西周的军队建制中来看,基本上有着严格的规制,5人为1伍,5伍为1两,4两为1卒,5卒为1旅,5旅为1师,5师为1军,也就是12500人才是一个完整的军队,而天子最多才享有五军之制,也就是三万多人,而到春秋战国时期,晋国、齐国、秦国,甚至到后来的宋国等,都基本上超越了这个规制,因此周天子的军礼之制形同虚设,名存实亡,在战场之上,若是还要严格遵循所谓军礼的诸侯国,往往都是较为迂腐的君主,是称不得霸主的,比如宋国的宋襄公。
春秋战国的前期,尤其是在春秋时代的战争,只有贵族才有资格上战场,平民和奴隶是没有资格参战的,他们主要担任的是粮草转运、喂养马匹、背锅烧饭之类,干的都是低级的工作,能够驰骋疆场的便是只有那些贵族子弟,因此在那时候才有“以令贡赋”,参战的贵族子弟们要分摊军赋的说法,就是要打仗光有热情还不行,还要自备车马和盔甲,这在平民百姓看来简直是不可想象的,要吃饱喝好尚且困难,哪里可能还有钱来购买青铜盔甲参加战争呢?
两国交战,仗是打起来了,可是正式交战的时候,还有麻烦事情,就是打仗都要在两国交界的地方打,而那时候的周天子分封诸侯国太多,往往数国交界,于是打仗打的久了,尤其是开发的比较好的诸侯国,双方都不愿在自己与对方的交界处打仗,都把战火烧到了别国,比如春秋时代的晋楚大战,常常就把战场打到了郑国、宋国等国,可谓是大国交战,小国遭殃。两国交战的地方,大多时候都是在野外,后来就称之为“疆场”,也有说“野战”。
你有100辆战车,我也有100辆战车
开战之前,交战的双方还要互下战书,还要约定地点,相当于把战争摆明了来打,交战书还得温文尔雅,恭敬有礼,还得善待双方使者,也就是两国交战不斩来使的源起,甚至于要打大仗的时候,双方甚至可能还要举办宴会,奏乐赋诗,当年晋国举办联盟诸侯的大会的事情,齐国因为派的使者在会盟上唱了首难听的歌,还因此得罪了晋国,晋国带着诸侯联盟部队,就要去攻打齐国。还有秦朝末年楚汉相争的时候,项羽的鸿门宴,也是要打大仗前举办的。
春秋战国时代的交战,大多是车战,双方一般来说很少有那种什么以少胜多的说法,大多数还是双方配备旗鼓相当,就是你有100辆战车,我也有100辆战车,数量均等才能开战。而且如果战车阵法没有摆好,还是不能开战的。宋襄公当年与楚国开战的时候,楚国未渡弘水,辅臣有劝宋襄公乘机进攻的,宋襄公的理由就是对方还没有上岸摆好阵法,攻击别人是乘人之危,是不讲道德的做法,这就导致宋国失了先机,最终败于楚国。
这种思想不止在宋襄公时有,其实在整个春秋战国的诸侯国君心中都有所涉猎,比如战场上不能俘虏白胡子老头,战场上若是对方战车坏掉了,也不要去追击什么的,看起来特别奇怪,但是历史上还就真实有这样的记载,当年晋国与楚国开战,晋国败退之时,楚国士兵看到晋军的战车坏掉了,还专门跑上去帮助晋军修好战车,然后才又开始厮杀,这看起来几近喜剧了,但居然就在史书中看到,也是上古中原史的趣事。
在军礼中还有个大封之礼,就是取胜的一方,会在胜利的时候重新勘定封疆,树立界碑,将那些失散的百姓进行聚集,将其纳入新的管理体系中,以这样的仪式来宣誓胜利,证明土地的归属权,也就是向对方说,这里已经属于自己了,如果对方再次进入这个疆域,那就是搞侵略,那就是搞事,相当于挑起战争,到时候自己就会更加的不客气,打到对方满地找牙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