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锦衣卫和大清御前侍卫有什么相似的地方?
大明锦衣卫我们都熟悉,通过电视影剧。小说都有描述到他们的一些情况,给人感觉还是比较神秘,比较冷酷,他们各个身穿飞鱼服。配绣春刀,给人霸气侧漏的形象,但是在真正的历史上,他们还是无法与正规军队比较的,虽然权利很大,听起来也很威风,但毕竟在中后期并未全部接受正规军事训练,早期的锦衣卫主要担任皇帝的出行仪仗队。
中后期皇帝为了巩固自身受手中权利时,他们也就从仪仗队“变身”锦衣卫,这些人除了承担原先的侍卫职责,还多出了缉捕、刑狱的职责,权力大增。早期的锦衣卫是从孔武有力的百姓中挑选,被选中的人都应该有些功夫,之后凭能力和资历逐级升迁。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锦衣卫的挑选标准不再严格,一些趋炎附势之徒和权贵子弟渐渐占据了上层官职,拉低了锦衣卫的整体水平。
在他们缉查。逮捕中,可不经任何司法程序可直接审问罪犯,一时间让朝野人人自危,由于锦衣卫权利过大,随后建立了东西两厂,后建立内行厂以便监督,厂主都是以皇帝心腹太监担任厂主,在朝时对众大臣进行监控,外出时负责缉拿罪犯。刺探敌国情报等工作。
锦衣卫有自己的监狱,由于权利过大,往往制造假案。冤案,用严刑逼供获取其中利益,也会使用诏狱廷杖来惩罚多数品级较低的官员,手段极其残酷。
不过,历史上也有一些正直、忠诚的锦衣卫留下美名,比如在“土木之变”后忠心护主、一直追随明英宗的袁彬,还有不畏皇后权势、勇敢救助忠臣的牟斌……他们为锦衣卫略显黑暗的形象增添了一些亮色。
另外,锦衣卫在京城建设方面也做出了很大贡献,他们整修街道,清理沟渠,负责城防治安,造福了百姓。而在对外战争中,锦衣卫四处奔波搜集的敌方军事情报,对于掌控战局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御前侍卫主要是干嘛的呢?和明朝锦衣卫有什么区别呢?
首先御前侍卫是清朝皇帝最为近卫的部队,也都是万里挑一的精英。想成为大内侍卫不仅要孔武有力,武艺高强,最重要的是要对皇帝绝对忠心,并随时准备以自己的生命来护卫皇帝的周全。那么怎么来保证他们是效忠皇帝的呢?因为清朝施行“八旗制度”,皇帝亲自掌管正黄、镶黄,正白这“上三旗”,大内侍卫的主力也出自这三个旗。
侍卫的等级有四等:一等侍卫(也称头等侍卫),正三品,设60人;二等侍卫,正四品,设150人;三等侍卫正五品,设270人;四等侍卫也称蓝翎侍卫正六品,设90人。一等侍卫一般充任协理事务侍卫班领或侍卫班领等职。侍卫中的宗室成员另设名额。宗室一等侍卫有9人,二等有18人,三等有63人。每10人设一什人长。
御前侍卫的有些恩宠是其他人无法享受到的,如清初时的花翎,以及只有侍卫才能穿着的黄马褂。当大内侍卫,不仅是一种荣誉,更是名利双收的美差!在清代,侍卫是一条加官进爵、平步青云的“高速路”。不少位极人臣的高官都是侍卫出身,像拥立雍正即位的隆科多、乾隆朝的大将阿桂、乾隆最宠爱的武将福康安等,都是从侍卫开始,迅速高升。其中最为有名的,还是要数和珅,他也是由三等侍卫开始一路平步青云,位极人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