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宋朝科举考试录取率那么高,背后是什么原因?

  #一千个细节还原宋朝#

  宋代汪洙的《神童诗》中有这样四句:久旱逢甘雨,他乡见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挂名时。其实这四句诗说的是人生的四大喜事,丰收,友情,爱情,功名样样遂心,后来仿照人生的四大喜事概括出人生的四大悲事:寡妇携儿泣,将军被敌擒。失恩宫女面,落第举人心。落第举人心出自白居易的《把酒思闲事》,其余三句无考,但这四大失意事确实可称人生的四大悲事。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四喜四悲中都有一项与考试有关,即登科与落第,可见,考试与人生的悲喜息息相关,考试决定人生不是现在才有的现象,而是自古亦然。

  有个典型的例子就是曾国藩,曾国藩十年七迁跃升十级,考试考得好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因为这跃升十级几乎与政绩无关,跃升十级也只是品级的升高,并不是职权的扩大,除了最后的礼部侍郎是实职之外,前面的官职都是虚衔,并没有实质性的工作,主要是凭考试成绩来考核的结果。

  考试决定胜负是科举制的游戏规则,科举制起源于隋朝,隋炀帝确立朝廷设科招考,以考试成绩来选官,这便是科举制度,唐朝进一步完善科举制,以后各朝各代都相继沿袭,其形式与内容都大同小异。

  科举考试最热闹的是宋朝,参加考试的人数最多,录取率也最高,据《北宋贡举登科人数考》和《南宋贡举登科人数考》的统计结果,北宋科举共开科考试81榜,取士人数为:

  1,正奏名进士19701人,明经诸科16352人,合计共36053人;

  2,特奏名进士、明经诸科合计共16667人。

  两者总计52720人,但后来有人考证,这其中还有漏榜未统计的,如果把漏榜按每榜平均数加上去的话,北宋取士总人数可达6万余人。

  这是北宋的数字,再看南宋,南宋开科取士共有49榜,其登科人数为:正奏名进士23198人,特奏名进士22442人,共计45640人,加上漏榜的可达5万余人,这样两宋加一起的取士人数就有11万余人,平均每榜840多人,两宋历史按319年计算,每年平均有340多人。

  这是其他朝代无法相比的。据《文献通考》及《登科记考》的统计,唐朝290年的历史,共开科考试268榜,具体数字为,秀才29人,进士6646人,明经诸科1596人,制举652人,共8923人,但这里明经的数字与实际相差很多,据史实统计修正的数字应为20619人,这样平均每榜约为76人,每年约为71人。

  据《续文献通考》载,从元朝98年的历史,共取士考试16榜,计1135人。平均每榜约为70人,平均每年约为11人。

  同样,据《续文献通考》统计数字,明朝277年历史,共开科考试88榜,计24612人。平均每榜约为280人,平均每年89人。清朝276年历史,共开科考试112榜,取士共计26881人。平均每榜240人,平均每年约为97人。

  因此,如果按每榜来算,宋朝大考的录取率是唐朝的11倍,元朝的12倍,明朝的3倍,清朝的3.5倍,如果按每年来算,其倍数分别为唐朝的4.8倍,元朝31倍,明朝的3.8倍,清朝的3.5倍。

  那么,宋朝的高考为什么这样的热闹呢?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宋朝经济十分发达,中产阶级增多,这部分人随着财富的增多,要求在政治上寻求一定的地位,增加自己的发言权,并为自己的财富保驾护航,同时,他们的子孙大多脱离生产,有条件和时间读书,所以,必然要求通过考试来学而优则仕,以达到从政的目的。

  二是宋朝从开国时起就抑武兴文,宰相必须用文人是其传统,重用文人必然导致读书人日益增加,同时由于经济高度发达,各级管理机构也需要更多的人才。

  三是宋朝接受了前代各朝的教训,为了防止过多的落榜人士失意闹事,从而造成社会动乱,因此,也相应增加取仕的人数。

  大考录取率高必然导致士人素质的降低,尤其是宋朝实行了所谓的特奏名制,为了笼络士人,对于累举不中、年老无成的举人,额外开恩赐其及第,而且所取人数比正奏名的还多,能做官的士人多,而官位少,难免要论资排辈,有人等到七十多岁才上位,上下班都要人搀扶,如何处理政务,这也造成宋王朝官场昏庸腐败的原因之一。#一千个细节还原宋朝#

  宋代汪洙的《神童诗》中有这样四句:久旱逢甘雨,他乡见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挂名时。其实这四句诗说的是人生的四大喜事,丰收,友情,爱情,功名样样遂心,后来仿照人生的四大喜事概括出人生的四大悲事:寡妇携儿泣,将军被敌擒。失恩宫女面,落第举人心。落第举人心出自白居易的《把酒思闲事》,其余三句无考,但这四大失意事确实可称人生的四大悲事。

  四喜四悲中都有一项与考试有关,即登科与落第,可见,考试与人生的悲喜息息相关,考试决定人生不是现在才有的现象,而是自古亦然。

  有个典型的例子就是曾国藩,曾国藩十年七迁跃升十级,考试考得好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因为这跃升十级几乎与政绩无关,跃升十级也只是品级的升高,并不是职权的扩大,除了最后的礼部侍郎是实职之外,前面的官职都是虚衔,并没有实质性的工作,主要是凭考试成绩来考核的结果。

  考试决定胜负是科举制的游戏规则,科举制起源于隋朝,隋炀帝确立朝廷设科招考,以考试成绩来选官,这便是科举制度,唐朝进一步完善科举制,以后各朝各代都相继沿袭,其形式与内容都大同小异。

  科举考试最热闹的是宋朝,参加考试的人数最多,录取率也最高,据《北宋贡举登科人数考》和《南宋贡举登科人数考》的统计结果,北宋科举共开科考试81榜,取士人数为:

  1,正奏名进士19701人,明经诸科16352人,合计共36053人;

  2,特奏名进士、明经诸科合计共16667人。

  两者总计52720人,但后来有人考证,这其中还有漏榜未统计的,如果把漏榜按每榜平均数加上去的话,北宋取士总人数可达6万余人。

  这是北宋的数字,再看南宋,南宋开科取士共有49榜,其登科人数为:正奏名进士23198人,特奏名进士22442人,共计45640人,加上漏榜的可达5万余人,这样两宋加一起的取士人数就有11万余人,平均每榜840多人,两宋历史按319年计算,每年平均有340多人。

  这是其他朝代无法相比的。据《文献通考》及《登科记考》的统计,唐朝290年的历史,共开科考试268榜,具体数字为,秀才29人,进士6646人,明经诸科1596人,制举652人,共8923人,但这里明经的数字与实际相差很多,据史实统计修正的数字应为20619人,这样平均每榜约为76人,每年约为71人。

  据《续文献通考》载,从元朝98年的历史,共取士考试16榜,计1135人。平均每榜约为70人,平均每年约为11人。

  同样,据《续文献通考》统计数字,明朝277年历史,共开科考试88榜,计24612人。平均每榜约为280人,平均每年89人。清朝276年历史,共开科考试112榜,取士共计26881人。平均每榜240人,平均每年约为97人。

  因此,如果按每榜来算,宋朝大考的录取率是唐朝的11倍,元朝的12倍,明朝的3倍,清朝的3.5倍,如果按每年来算,其倍数分别为唐朝的4.8倍,元朝31倍,明朝的3.8倍,清朝的3.5倍。

  那么,宋朝的高考为什么这样的热闹呢?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宋朝经济十分发达,中产阶级增多,这部分人随着财富的增多,要求在政治上寻求一定的地位,增加自己的发言权,并为自己的财富保驾护航,同时,他们的子孙大多脱离生产,有条件和时间读书,所以,必然要求通过考试来学而优则仕,以达到从政的目的。

  二是宋朝从开国时起就抑武兴文,宰相必须用文人是其传统,重用文人必然导致读书人日益增加,同时由于经济高度发达,各级管理机构也需要更多的人才。

  三是宋朝接受了前代各朝的教训,为了防止过多的落榜人士失意闹事,从而造成社会动乱,因此,也相应增加取仕的人数。

  大考录取率高必然导致士人素质的降低,尤其是宋朝实行了所谓的特奏名制,为了笼络士人,对于累举不中、年老无成的举人,额外开恩赐其及第,而且所取人数比正奏名的还多,能做官的士人多,而官位少,难免要论资排辈,有人等到七十多岁才上位,上下班都要人搀扶,如何处理政务,这也造成宋王朝官场昏庸腐败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