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国为何会经常发生宫廷政变?真相是什么?
战国时期的赵国为什么经常发生宫廷政变?是很多人要的问题?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
战国时期的赵国军事实力非常强悍,是秦国统一天下的最大障碍。但是赵国也有一大弱点,就是内部不稳定,公室贵族经常发动政变,阴谋篡位,屡禁不止。比如,赵成侯元年,前374年,公子赵胜(不是后来的平原君)因与赵成侯争夺君位,发动叛乱。公子赵緤与太子赵语争立君位失败,逃奔韩国。两年后,公子范起兵攻打邯郸,兵败身死。“胡服骑射”的一代雄主赵武灵王就死于沙丘之乱。赵国几乎每次权力交接都会发生政变。
为什么赵国经常发生政变呢?
这主要还是“三家分晋”留下的病根。
春秋末期,晋国土地被韩、魏、赵、智四大家族瓜分。其中,智氏家族势力最大,家长智瑶雄心勃勃,想要吞并其他三家,独吞晋国。赵氏家族的家长赵鞅为此忧心忡忡,为了对付智瑶,赵鞅放了大招:在挑选继承人的时候,没有选择平庸仁义的嫡长子伯鲁,而是选择了能力最强的私生子赵无恤。
事实证明,赵鞅的努力没有白费。赵鞅死后,赵无恤在晋阳之战中对智瑶完成了丝血反杀,赵氏家族完胜。韩、赵、魏三家瓜分了智氏的土地,晋国一分为三。
赵无恤的上位虽然破坏了“嫡长子继承制”,但击败了智瑶,消灭了智氏家族。对此,赵氏家族的人都心知肚明,长子伯鲁也欣然接受了这种局面。这种安排在当时没有出现问题。但在继承人问题上,赵无恤却作了难,到底是让自己的儿子,还是让哥哥伯鲁的儿子继位呢?
伯鲁一系是大宗,掌握祭祀祖先的权力,赵无恤是私生子,充其量只能算小宗。当初是非常时期,自己才侥幸成为赵氏家族的宗主。现在是和平时期,如果让自己的儿子继位名不正言不顺,还会给国家带来灾难。于是,赵无恤只能从伯鲁一系中选择继承人,因为伯鲁和他的儿子都已经去世了,赵无恤选择伯鲁的孙子赵浣作为继承人,是为赵献侯。
虽然赵无恤做出了很好的表率,但有了赵无恤这个非嫡长子担任宗主的先例,后来的赵国公室子孙们就开始觊觎国君之位。于是,赵国的政变就越来越多,以至于几乎每次权力交接都不安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