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皮日休和郑愚的故事教会了我们什么?从故事中学习为人处世之道

  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皮日休和郑愚的故事的历史故事,那么从皮日休和郑愚的故事中我们可以学到什么呢?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皮日休是唐朝末年著名的文学家,他的诗文和辞赋都写的很好,20多岁的时候就已经相当出名了。只是由于他左眼角下塌,容貌不端正,比较难看。据宋代《

  北梦琐言·卷二·皮日休献书》中记载,当时的礼部侍郎郑愚就曾对皮日休的外表、尤其是眼睛做出过相关评述。

  公元866年,32岁的皮日休受人举荐,来到长安参加进士考试。他虽然只在城东南的永崇坊居住了10天,文名却已经传遍全长安城。不过,由于他不愿意奉承权贵,得不到他们的荐引,结果没有考中。

  落第之后,皮日休回归故里,将自己所写的200多篇诗文编纂成十卷,定名为《皮子文薮》。后来他再次进京应试,主考官便是礼部侍郎郑愚。郑愚看了皮日休的文章之后非常欣赏,还未到发榜的日子就差人把他叫到府中会面。

  原本在郑愚看来,能够写出如此出色文章之人,其相貌必定清秀端正,未曾料想却是这般模样,皮日休的眼睛让人看上去着实不太舒服。于是,郑愚对皮日休戏言道:“子之才学甚富,入一目何?”。显然,其貌不扬的皮日休并不符合郑愚对文人才子形象的设想。对于这样的问话,皮日休非常反感,他反唇相讥,提醒郑愚千万别因为我的一只眼睛,而使得自己两只眼睛丧失了目力。一位参加应试的才子,对一位青睐于他的主考官出言讽刺,这是需要承担后果的。

  在郑愚的小动作下,皮日休虽然中了进士,却落在榜单最后一位。事实上,唐朝科举时“行卷”和“温卷”风气盛行。所谓“行卷”就是指将自己绞尽脑汁创作的佳作编辑起来,送到这些官员府上,以期望人家阅览并欣赏自己,比如皮日休后来编纂《皮子文薮》的行为,如果能呈现给官员阅览,就算是“行卷”。“温卷”则是在科举之前,再送一次文集,以免对方忘了自己。

  “行卷”和“温卷”的本质,是才子们寻求在官员面前混个脸熟的方式。很显然,才气冲天的皮日休在第一次应试时,不屑如此。至于郑愚,他在诗文方面同样颇具造诣。更为重要的是,郑愚是一位非常注重仪表容颜的人。

  据《唐诗纪事》记载,郑愚曾以桂管观察使的身份拜访在海内负有重名的魏国公崔铉,顺便携带自己的文稿以求点评。由于郑愚穿着过分华丽,崔铉原以为这不过是一个华而不实的世家子弟,所以不以为意,将其文稿丢在案上,不曾过目。见此情形,郑愚起身离席,更换了一身端庄的红色绣锦再度归来。期间,崔铉因为好奇而翻阅他的文章,不由得拍案叫绝。

  很显然,郑愚和皮日休一样,都是才华横溢之人。只不过相较于郑愚而言,皮日休要显得更为敏感、过激。面对崔铉的怠慢,郑愚可以神态自若的前去换一身更为端庄的服饰。而面对郑愚的戏言,皮日休首先想到的便是反唇相讥,以此来维护脆弱的自尊。

  或许正是因为处事态度的不同,才导致二人仕途的巨大差异。郑愚在观察桂管、担任礼部侍郎以后,又在黄巢祸乱后出镇南海,最后官至尚书左仆射。至于皮日休,在写下许多批判社会的诗文后不久,便投奔到黄巢军队中去了,而后下落不明。当然,也有一种说法认为皮日休在黄巢军中,因做诗冒犯到黄巢而惨遭杀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