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对官员退休有没有特别的规定?宋朝对退休官员是什么待遇?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规定退休年龄的国家之一,早在《礼记》中就明确提到:“大夫七十而致事”,70岁也就是古代官员的退休年龄,当然,这个并不是强制的,只不过是一种约定俗成。
直到明朝朱元璋时期,退休年龄才改为60岁,即:“文武官员六十以上者,皆听致仕”。但是朱棣继位以后,又给改了回来。按照古人的平均寿命来算,正所谓“人活七十古来稀”,能活到退休的其实很少,多数都在任上就病逝了。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退休这个词语是在唐代的时期才开始出现的,其实唐代之前也是存在退休这种行为的,但是并没有给它命名为退休。
古代从周朝开始一直都是七十岁才能退休的,除了清朝六十岁就可以退休了。到了七十岁的时候,就可以把自己手头上面的事情交给贤能的人,把自己家里面的事情交给子孙去做,然后自己可以安安心心的养老。
到了唐朝,也是一直延续着这个制度,对于有疾病在身的官员可以放宽退休的年龄。
宋代是中国古代致仕制度即退休制度的完善定型阶段。北宋官僚机构庞大,官员众多,宋代统治者制定了一系列条例和法令,使致仕制度更加完善系统。
《宋史·职官十·致仕》中侍御史知杂事司马池说:“文武官年七十以上不自请致仕者,许御史台纠核以闻。”
但是也可以有例外情况。个别武官可延至80致仕。少数元老、勋贤等可以留任,有的致仕官吏在朝廷需要时还可以复出任职,称“落致仕”。但宋朝也曾规定:“虽未及七十,但昏老不胜其任,亦奏请之。”如果确因昏老不能任事或自愿就闲,可以申请提前休致。
为了鼓励官员们按时致仕以及酬劳从政功绩和保证晚年生活所需,从太宗中期起规定退休官员可以享受各种优厚的待遇,宋代官吏致仕后的待遇主要包括俸禄、升转官阶、荫补、要求朝廷恩例等。
宋代官吏在没有犯罪的前提下正常致仕,不但可以享受优厚的俸禄和实物待遇,还可以升转官阶,中高级官吏退休时还可享受到一定的“荫补”与“恩例”优待,这对宋代官吏致仕的制度化起到了重要作用。对于在任时曾经犯罪的官吏,不给俸或不予恩荫,抑制了官吏的腐败,也促进了官吏素质和道德水准的提升。
到了明朝则规定,三品以上官员按现职退休,四品以下,任现职满三年且无大过者,可升一级致仕。明中叶改为业绩突出者可升两级致仕。
退休金方面,明初曾规定致仕官食原俸,但很快就予以取消。后来又规定退休官员一般情况下不发放退休金,但不会让你喝西北风的,若家贫不能自存者,“有司月给米二石,修(终)其身”。
到了清朝的时候,六十岁你就可以退休了,但是你必须要得到上面的批准,拿到确定的退休文件你才能退休,所以如果拿不到文件,你可能到死了也不能退休。
虽然有着明文规定退休时间,但是只要皇帝不允许,你也不可能退休的。在古代,只要你做官了那么你的身体就是属于国家的了,所以就算你生病只要皇帝不允许你退休,你也是不能退休的。就比如元代有一个官员叫郭守敬,他到了七十岁的时候就想要辞去自己的官位,当是却一直都得不到允许,到了八十六岁的时候还在做官。
在古代,其实并没有严格的官员退休保障,只有朝廷高级官员或者皇帝特批的官吏,才有资格在退休后还能领取部分俸禄,但也只是部分而已。
比如唐朝就规定:五品以上官员致仕后,可以领取原俸禄的一半,至于五品以下的官员怎么办,那就得自谋生路了。比如杜甫从工部员外郎任上退休以后,就因为没有退休工资,非常落魄,最后还是在朋友帮助下,在东屯公田给别人打工当督耕,才算有了解决生计的来源。
到了宋朝开始,才考虑到基层官员,规定九品以上退休官员可以领原俸禄的一半,以保障生活。但到明朝以后,又给去掉了,退休官员没有任何工资收入,仅仅是免除徭役而已。
所以,多数情况下,古代的官员在致仕之前,就会置办田产,以确保退休以后能靠田产维持生活,生活水平也是随田产多少而决定的,一般来说,不会比地方富户地主差。
不过不论是早点退休还是迟点退休,只要退休之后的保障做到位了,一定就不会存在那么多的争议,古代的时候很多官员退休并没有得到应有的保障,日子过得十分的辛苦。到元朝的时候才得到改善,退休的官员还能发放原本的俸禄来保障他们的生活,这种做法算得上非常人性化,现在也是一直都被沿用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