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抚与侍郎同为从二品官阶,谁担任总督的几率更大?
巡抚,意“巡行天下,抚军安民”。早在南北朝时期,名将来大千随太武帝拓跋焘北伐,大败柔然,太武帝诏其“巡抚六镇,以防寇虏”。到了唐代,巡抚正式设立为职官,称“巡抚使”。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宋以后巡抚一词便常见诸于史册。现今提及多指明清官职,明代其为派往地方巡视监察的官员,清代则将其正式定为省级的高级职位,掌握全省军政大权,官阶从二品,若加兵部侍郎衔,则达正二品。
侍郎,西汉为宫廷近侍。东汉后,系尚书的属官中令,任满一年为尚书郎,满三年为侍郎。隋唐时六部掌管国家政务,每部置侍郎一名辅佐尚书管事。到了清朝,其官阶为从二品。
瞿蜕园在《历代职官简释》中提到,“侍郎之名始于汉代,本是郎官之一种。郎即后来的廊字,因为在殿廊中侍立,所以有此名。”
初见“侍郎”之称大都是在《出师表》,董允以侍郎之名随千古名篇而传。
史上著名的权臣和珅也官拜侍郎,影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中纪晓岚指着狗问和珅“是狼(侍郎)是狗?”的一幕让许多人印象深刻。
同为从二品官阶,二者谁提任总督的几率更大?这便要从二者职责范围说起。
这里我们需要注意一点,虽然无论是从管辖面积来看,还是官阶品级而言,总督均高于巡抚,许多说法错误将其归于上下级,但实际上二者均属中央直属官职,直接受皇帝派遣,总督并不具有调遣巡抚的权力。不仅如此,二者合称“督抚”,其在职权上虽各有侧重,但相互渗透,互相制约。
乾隆曾道,“总督系专司戎政,向来各省遇有参革文员及地方事件,皆系巡抚专衔,会同总督具奏。”到了光绪年间,仍有“总督专重典兵,巡抚专治吏治”的说法。也就是说,总督侧重军事,巡抚侧重民政,其所辖范围及事物均具有一定的交错。
据《清史稿·志九十一·职官三(外官)》记载,巡抚一般有“宣布德意,抚安军民,修明政刑,兴革利弊,考核群吏,会总督以诏废置”的责任。所以在管理辖区的过程中,巡抚往往积累了丰富的政治及管理经验。
如此而言,从巡抚提拔至总督,无论是从官职提升或者是所辖事务,亦或经验能力来说,都是合适的。因此在清朝所载历史中,总督多由巡抚提拔而来。袁世凯就是从山东巡抚提拔,后接替李鸿章,拜直隶总督。
再说侍郎。前面提到侍郎为尚书的属官,也就是副手。二者同为部级官员,六部的主长官称尚书,副长官称侍郎。这里我们先介绍尚书的职责。
尚者,掌也,顾名见义,尚书即掌管文书,故又称掌书。秦及汉初便有“六尚”,隋以后尚书为六部长官,元代六部改属中书省,明太祖废宰相不置,以尚书任天下事,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其地位更加提高。
到了清末,新设外务等各部,六部之名遂废。宣统三年,始改尚书为大臣。《张衡传》有词,“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
明代的六部尚书权责是很大的。皇帝上谕下颁,要经六部,全国事情上去,也要经六部,兵部尚书甚至还有权下命令给督抚。到了清代,六部尚书已经不能对下直接发命令,其权责小了许多。
更甚的是,清代六部的尚书侍郎对皇帝皆得单独上奏。也就是说,清代的尚书和侍郎的关系与上文所提总督与巡抚相类似,不同的是侍郎名义上仍为尚书属官,与尚书具有上下级的承属关系。
侍郎作为尚书的属官,其管辖范围同尚书一样,都是掌管各部的具体事务。由于其管辖范围同总督差异较大,故虽有侍郎提为总督之例,但大多数情况下,侍郎升尚书的可能性较大。
从官员品级上看,尚书衔为从一品,总督衔为从一品至正二品。虽尚书品级较高于总督,但二者权责范围不同。
尚书主管六部中的某个部门,而总督则管辖几省的事务。巡抚与侍郎皆属上述两者副官之位,且与其相互制约。故其相似职责的职位之间相互升黜合乎情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