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古代皇帝为何要杀功臣,如果不杀后代可能驾驭不住他们
开国皇帝为什么爱杀功臣呢,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我们知道,中国长期的封建历史没有平等协商组成政权的习惯。封建历史就是一个丛林法则下弱肉强食的恶性竞争时代。每到天下大乱时,只有智谋超群、能力出众、统御手段极强的人才有机会胜出,成为新一代的开国皇帝。所以这些开国皇帝们首先是人性大师和心理大师,他们知道人们需要什么,可能会怎么做,也知道该怎么满足他们,该怎么防范他们。只有做到这些,才能够驾驭住能力卓越的部下,让他们诚诚实实地为他打天下,同时防范他们可能产生的反叛行为。当然,他们也会考虑到自己去世之后,儿孙继任做皇帝时会发生的状况。这样说来,在弱肉强食的时代,一个开国皇帝,会不会杀害跟随他的开国功臣,与他们的皇权在组织上和在人们的心目中是否得到巩固甚至坚不可摧有关。
儒家的孟子认为人性是善的。而荀子认为人性是恶的。荀子的弟子韩非子就以人性恶为基础,给秦始皇上书,教予巩固皇权的方法。法家的代表人物商鞅,也以人性恶为基础,进行秦国改革。其实人性的善恶,与其信仰的底线原则有关,而不是天生就是恶的或者善的。这些开国皇帝们深知,他们的臣民都没有坚持的底线原则,一旦具备能力和势力,恰好大势有利,就如同自己一样,揭竿而起,抢夺皇帝的统治权,因为皇权意味着生杀予夺和子孙后代永掌绝对权力、永享富贵,而臣民如同羔羊,生死随时都会被皇权剥夺。
在丛林社会的战乱状态下,任何人在具备能力和势力时,都有可能夺到皇权,比如平民的刘邦刘秀刘备刘裕朱元璋。所以开国皇帝最畏惧的是有长期的战争经验,又掌握军队的将军们。开国皇帝的办法,首先是尽可能剥夺功臣们的军事权力,将他们分封在固定的地方,受当地行政和军队监视,并予以丰厚的物质馈赠,以颐养天年,如赵匡胤对待石守信等。
如果功臣的影响力极大,可能无法控制,就找个罪名将他及家族抄斩,以绝后患,比如刘邦对待韩信、彭越。一些功臣们,在开国皇帝活着的时候,还畏惧当时的皇帝的能力,一旦开国皇帝驾崩,他们的能力就会超过继任的皇帝。所以开国皇帝的继任者如果能力足以驾驭功臣,开国皇帝就不会杀戮这些功臣们,比如刘秀的继任者刘庄,就很有能力。赵匡胤的继任者张广义,也有能力。如果继任皇帝没有能力驾驭这些功臣,为了子孙皇权的稳固,开国皇帝也会对功臣们痛下杀手,比如朱元璋借蓝玉案,杀了很多功臣。
为什么开国皇帝之后的皇帝,反而很少杀戮功臣?一方面是因为,开国皇帝制定的制度秩序,已经将各种权力互相制约,功臣的权力也会有限。另一方面是因为有一个心理定势形成的习惯性遵守:大家都认为皇权是某家的了,必须服从这个皇权才能够生存下来。这样大众的心理也会形成一个压力,即从众心理,制约能臣造反的心。比如汉文帝、唐太宗、明世祖等二三代皇帝,都不再杀戮功臣。开国皇帝之后的继任者防范什么人?就是同样有资格继任皇位的亲兄弟叔伯子侄们。所以有了玄武门之变和朱允炆的削藩之战。